咸陽宮,麒麟殿。
晨光透過高窗,落在冰冷光滑的黑曜石地板上,映照著文武百官肅立的身影。
空氣凝重,唯有御階之上那玄色帝袍的輕微摩擦聲,以及百官壓抑的呼吸聲清晰可聞。
嬴政高踞龍榻,冕旒垂面,看不清具體神色。
但那透過珠簾掃視下來的目光,卻帶著重如山岳的威壓,令殿中無人敢與之對視!
丞相李斯手持玉笏,穩步出列,聲音清晰沉穩,回蕩在寂靜的大殿之中。
“臣,李斯,有本奏。”
“講。”
珠簾后傳來嬴政平淡無奇,卻足以定人生死的聲音。
“啟奏陛下。”
李斯微微躬身,條理分明地奏報。
“其一,關于郡縣兩級科舉試。”
“各地郡試、縣試已畢,名次業已核定。”
“此次共取中士子一萬三千七百余人。”
“因是首次推行,各地有學之仕尚少,故人數略寡。”
“然其中不乏真才實學之輩。”
“如今,這些士子大多已動身,正陸續趕往咸陽,準備參與月后的帝都會試。”
“會試之后,便是由陛下親自主持的殿試。”
“此乃帝國遴選人才之盛事,萬民矚目。”
他略微停頓,觀察了一下御座上的反應,才繼續道。
“其二,北疆三座大城。”
“九原、云中、雁門,依陛下前旨開設互市已有數月。”
“如今成效顯著。”
“蠻夷各部得以換取糧食、布帛、鹽鐵,飽暖之欲得償,邊境爭端較之往年同期,銳減七成有余。”
“且互市所征商稅,數額可觀,已為府庫增添一筆豐厚收入,于邊軍糧餉補給大有裨益。”
“其三。”
李斯的聲音稍稍提高。
“關于會試、殿試之命題官人選,以及具體考場規制,防舞弊章程,臣與馮去疾大人已初步議定草案,恭請陛下圣裁。”
“考題以《秦律》《商君書》為根基,嚴考其對秦法之理解與忠誠,兼考算術實用之能,以及經世濟國之策論。”
“取中者,不再論出身貴賤,唯才是舉,按成績高下授以相應官職,優勝劣汰,以充實各級官署。”
李斯奏畢,持笏躬身,等待指示。
殿內一片寂靜。
許多出身貴族的官員面色微變。
科舉如同一條鯰魚,攪動了他們世代壟斷官位的池水,但他們不敢在始皇面前表露絲毫異議。
因為上一批有異議的,現在已經成肥料了。
而一些寒門出身的官員,或心中有才學而苦無門路者,則眼中閃爍著激動與期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