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蓉城府。
一支騎兵自城門外而入,為首的是一名身著亮銀鎧甲的將軍。
將軍的個子很高,怕是將近兩米,比周圍的精騎都要高出一頭。
但身形并不魁梧,反而看上勻稱且苗條。
道路兩旁擠滿了流民,雖衣衫襤褸、面有菜色,但望向銀甲將軍的眼神中滿是尊重。
將軍在府衙前勒住戰馬,利落地翻身下馬,隨手摘下了頭盔。
一頭烏黑柔順的長發如瀑般傾瀉而下,映襯著一張兼具英氣與秀美的臉龐。
竟是一員威風凜凜的女將軍!
羅月娘眉頭緊鎖,掃視著周圍的流民,向迎上來的副將問道:“今日有多少流民入城?”
副將恭敬回答:“回將軍,今日登記在冊的有三百二十七人。”
聽到這個數字,羅月娘的眉毛蹙得更緊了。
并非是因為流民太多,恰恰相反,流民是太少了。
回想數月前,慶軍大舉進攻蜀地,蓉城作為蜀地首府自然是流民避難的首選之地,每日涌入城中避難的百姓多達數千人。
人潮洶涌,恐慌彌漫,周圍村落的百姓都想入城避禍,差點使蓉城癱瘓。
好在蓉城太守魏訓下令安撫百姓,并在城中設立粥棚,這才使蓉城安定下來,百姓們如同找到主心骨般紛紛來投。
隨著戰事進行,慶軍推進速度極快,城池時有失守,流民的數量一度還在攀升。
那時,羅月娘每日都在強撐,既要安撫流民,籌措糧草,又要應對前線戰事。
好在蜀地民心尚在,慶軍對蜀道的復雜地形又不適應。
雖然丟失的城池不少,但他們總能出其不意奪回失地,算是穩住了陣腳。
然而,從上個月開始,戰場態勢開始變化。
原本攻勢凌厲的慶軍突然轉入了守勢,不再急于攻城略地。
反而,開始在占領區幫助百姓恢復生產,挖水井、搭橋梁、修道路,擺出一副準備在蜀地長期經營的模樣。
羅月娘最初還松了口氣,以為慶軍久攻不下,士氣受挫,已經露出了疲態。
這正好給了她喘息之機,可以抓緊時間整頓部隊,加固城防,準備打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但很快,羅月娘就發現了不對勁,百姓的態度開始轉變了。
慶軍突然打進蜀地,他們自然視慶軍為侵略家園的仇寇,團結在羅月娘的旗幟下奮力抵抗。
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些慶軍打仗雖然兇悍,但對普通百姓卻真的是秋毫無犯,甚至比一些紀律渙散的蜀軍做得更好。
即便有百姓幫蜀軍運送糧草被慶軍俘虜,慶軍沒有虐待他們,反而還好吃好喝地招待,最后還發放路費回家。
人心都是肉長的,當百姓發現所謂的侵略者并非想象中那般青面獠牙時,態度便開始松動了。
畢竟慶軍不是異族,沒有和他們同歸于盡的必要,更何況如今的陛下看起來還是個仁君。
如今,慶軍占領區的百姓已經逐漸接受了統治,鮮少組織反抗。
而反觀蓉城這邊情況卻是越來越差,因為收納了太多的流民,糧食儲備已然告急。
想到這里,羅月娘心情沉重地走入太守府。
府內的衙役、家丁見到她,無不恭敬行禮,對這位女將軍非常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