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聽到這里,從行囊里取出糧種木箱,放在桌上打開——里面整齊碼放著飽滿的土豆種薯、金黃的玉米種子與帶著嫩芽的紅薯秧苗。
他推過木箱,看向周興與劉真,語氣沉穩:“周將軍、劉將軍,這些是我們從美洲帶回的高產糧種,能在遼東種活,還能高產。”
周興與劉真湊近一看,眼中滿是疑惑——他們從未見過這般模樣的作物,土豆圓滾滾,玉米顆粒飽滿,紅薯秧苗翠綠鮮嫩,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在苦寒之地生長的糧食。
劉真忍不住問道:“殿下,這些作物……真能在遼東種活?”
朱高熾站起身,拿起一顆土豆種薯遞過去,笑著解釋:“這是土豆,耐寒性極強,幼苗能抗零下兩度的低溫,生長周期只要三四個月,正好能趕上遼東的無霜期;這是玉米,耐旱耐風,選早熟品種,兩個月就能抽穗,秸稈還能當飼料;這是紅薯,耐貧瘠,即便在山地也能種,塊根儲存在地窖里,冬天也不會凍壞。我們在應天御田試過,土豆畝產最高能達三十一石,即便是普通田地,也能有十幾石的產量,比粟米高十倍還多。”
這話一出,周興與劉真頓時愣住,隨即眼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光芒。周興雙手接過土豆種薯,指尖輕輕摩挲著表皮,語氣帶著幾分急切:“殿下說的是真的?若是這些糧種能在遼東種成,五萬軍民就能自給自足,再也不用等內地調糧了?”
“不僅如此。”朱高熾點頭道,“我們還帶來了十名農官與二十名農技人員,他們會手把手教軍民種植——從選地、施肥到防霜、儲存,每一步都有詳細的方法。明日我們就去軍堡的屯田區,選一塊最好的地做試驗田,只要試點成功,就把糧種分發到各個衛所,讓遼東的荒地都變成糧倉。”
劉真激動得猛地站起身,腰間的鎧甲片因動作幅度過大,發出“嘩啦”的輕微碰撞聲,眼神里滿是按捺不住的狂喜:“殿下此舉,真是救了遼東!救了五萬軍民啊!”
他語氣帶著幾分哽咽,雙手不自覺地攥緊,“末將在遼東守了兩三年,每年冬天都要看著軍民們吃摻著草籽的稀粥,看著糧船遲到時士兵們餓肚子的模樣,心里比針扎還難受。如今有了這些高產糧種,遼東終于有盼頭了!”
一旁的周興也早已按捺不住,站起身時帶得座椅向后滑出半尺,他快步走到木箱旁,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顆玉米種子,指尖反復摩挲著飽滿的顆粒,語氣急切:“劉將軍說得對!只要這些糧種能在遼東種成,咱們不僅能讓軍民吃飽飯,還能減輕朝廷的負擔——每年從內地調運數十萬石糧食,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山東的糧船渡海時,每年都有船毀人亡的情況。若是遼東能自給自足,朝廷就能把這些糧食用來賑濟內地災民,把運糧的銀子用來修繕水利、加固城防,這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啊!”
“更重要的是,子民們能安穩過日子了。”劉真補充道,聲音里滿是期盼,“這些年,不少內地流民聽說遼東有荒地,想過來謀生,可一聽說糧食不夠,都打了退堂鼓。若是土豆、玉米能種成,咱們就能接納更多流民,讓他們開墾荒地、繁衍生息,遼東的人口多了,防務就更穩固,日子也能越過越紅火,再也不是人人都怕來的苦寒之地!”
朱高熾看著兩人激動的模樣,笑著點頭:“二位將軍的心思,我們都懂。遼東是大明的北疆屏障,軍民能安穩、糧食能自足,就是對朝廷最大的貢獻。不過糧種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咱們得先把規劃做細,才能少走彎路。”
說著,他對隨從吩咐道,“把遼東的堪輿圖取來。”
很快,一幅寬大的遼東堪輿圖被鋪展在廳堂中央的案幾上,圖上清晰標注著遼東各衛所、軍堡的位置,以及河流、山脈、荒地的分布,甚至連每塊屯田區的土壤類型都有簡要標注。
朱高熾、朱雄英、周興、劉真四人圍在案幾旁,目光聚焦在地圖上,一場關于遼東發展的討論就此展開。
朱高熾手指先落在定遼左衛的位置,說道:“方才劉將軍說定遼左衛的土地最肥沃,咱們就把這里作為首個試點。定遼左衛靠近渾河,水源充足,適合種植土豆和玉米。農官團隊明日就進駐這里,先劃出兩百畝荒地,分成十塊試驗田,分別試種不同品種的土豆和玉米,記錄下播種、生長、收獲的全過程,總結出最適合遼東的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