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畝產三十一石的消息敲定后,眾人的興奮勁兒還未散去,目光便從“產量”轉向了“實用”——滿朝文武圍著堆積如山的土豆,議論聲漸漸聚焦在口感與實用性上。
畢竟在眾人看來,糧種的核心價值終究要落到“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管不管飽”上:若是口感發澀、難以下咽,即便畝產百石,百姓也不愿種、不愿吃;若是吃了不耐餓,只能當零嘴,無法替代水稻、小麥作為主糧,那也難以解決根本的缺糧問題。
戶部官員率先想到推廣的關鍵,直“百姓種地為的是糊口,若土豆口感差,即便官府強推,也會遭抵觸”;翰林院老臣們則擔憂“若土豆如某些野菜般苦澀,恐難登百姓餐桌,到頭來高產優勢白費”;連負責賑災的官員也憂心忡忡,畢竟過往賑災時,曾因派發的雜糧口感差,出現過饑民寧愿挨餓也不愿食用的情況。
眾人心里都清楚,產量只是基礎,實用性才是土豆能否在大明扎根的關鍵。
只有口感好、飽腹感強,能像小麥磨粉做饅頭、水稻脫粒做米飯那樣,變幻出多種吃法,讓百姓愿意長期食用,這“畝產三十一石”的優勢才能真正轉化為養活萬民的力量,否則再好的產量也只是空談。
戶部尚書趙勉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幾分期待:“世子殿下,這土豆產量雖高,可它到底好不好吃?能不能像小麥、稻米那樣當主糧,讓百姓頓頓吃、吃不厭?”
這話瞬間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
滿朝文武圍著土豆堆,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是啊,看著圓滾滾的,不知道煮著吃是軟是硬?”
“會不會像芋頭那樣噎人?”
“要是味道太差,就算高產,百姓也未必愿意種啊!”
連朱元璋也搓了搓手,看向朱高熾:“熾兒,眾人說得在理,這土豆到底能不能當飯吃,得嘗過才知道。今日正好,你給大伙露一手,讓咱們嘗嘗這‘糧食神器’的滋味!”
朱高熾聞,當即大手一揮,笑著應道:“皇爺爺放心,諸位大人也別著急!今日咱們就用這新收的土豆,做一頓好吃的,保證讓大家吃得滿意!”
這話一出,現場頓時爆發出歡呼聲。
朱高熾立刻讓人從御田旁的臨時膳房調來廚具,又吩咐農官挑出幾十斤新鮮土豆,清洗干凈備用。
朱雄英、李景隆與徐增壽早已按捺不住,紛紛擼起袖子上前幫忙——朱雄英負責削土豆皮,動作雖生疏,卻格外認真;李景隆力氣大,主動承擔起劈柴生火的活兒,火光很快在灶膛里跳躍起來;徐增壽則跟著膳房的伙夫學習處理食材,時不時探頭詢問朱高熾下一步該做什么。
朱高熾站在灶臺前,儼然成了“主廚”,身后跟著二三十個經驗豐富的伙夫廚師,聽候他的調配。
“先做道炸薯條!”朱高熾拿起一個土豆,示范著切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土豆切條后,先用水泡半個時辰,把淀粉泡出去,炸出來才酥脆!”伙夫們連忙照做,一個個土豆在他們手中變成整齊的薯條,泡在清水里,雪白的淀粉漸漸沉淀在盆底。
趁著泡薯條的功夫,朱高熾又指揮眾人準備第二道菜:“再做個土豆燒牛肉!選帶筋的牛腩,切成塊焯水去血沫;土豆切成滾刀塊,待會兒跟牛肉一起燉,讓土豆吸滿肉汁!”
徐增壽聞,立馬幫著清洗牛腩,李景隆則在一旁幫著燒熱水,灶臺上的大鍋里很快飄起了牛肉的香氣。
“還有土豆泥!”朱高熾補充道,“選幾個面一點的土豆,蒸熟后壓成泥,加點黃油和鹽,攪拌均勻,入口綿密,老人小孩都愛吃!”
朱雄英眼睛一亮,主動請纓:“我來蒸土豆!保證蒸得軟爛!”
說著便端著土豆放進蒸籠,守在一旁盯著火候。
除了這幾道,朱高熾還想起了幾道家常做法:“再做個酸辣土豆絲,開胃解膩;蒸幾籠土豆包子,把土豆切碎拌進肉餡里,皮薄餡大;最后煮一鍋土豆排骨湯,用新鮮的脊骨和土豆一起燉,湯鮮薯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