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猛地一拍大腿:“高熾這話在理!當年我在軍中,見了太多出身貧寒的士兵,有的能開五石弓,有的能徒手格殺猛虎,勇武過人卻連最簡單的陣圖都看不懂,打起仗來只會猛沖猛打,不懂審時度勢,多少好苗子就因為缺了謀略,要么死在亂軍里,要么一輩子只能當個沖鋒陷陣的卒子,白白埋沒了天賦。要是早有這樣的學校,能教他們識陣、辨勢、斷敵,把勇武和智謀擰成一股勁,何愁沒有良將?”
徐達也點頭:“確實如此。一支軍隊的強弱,不光看士兵能打,更看將領會不會帶。遇上糊涂將領,十萬精兵也能敗得一塌糊涂;遇上明帥,哪怕是臨時湊起的鄉勇,也能打出漂亮仗。現在的將領,要么是世襲的紈绔,要么是戰場拼殺出來的悍卒,前者缺經驗,后者缺章法。軍校能教他們規矩——什么時候該進,什么時候該退,怎么管糧草,怎么護輜重;教他們謀略——怎么誘敵,怎么設伏,怎么以少勝多。這些東西,在戰場上瞎摸亂撞十年,未必能悟透,在學校里系統學一年,就能少走多少彎路?強多了。”
老朱聽后微微頷首,他也是領過兵打過仗的,這話說到了他心坎里。
真要說起來,老朱麾下從不缺少猛將悍將。
像常遇春那樣打起仗來不要命、身先士卒的虎狼之將,那真是一抓一大把,沖鋒陷陣、斬將奪旗從不含糊。
可這些人大多勇猛有余,謀略不足,能當個沖鋒的先鋒,卻未必能統帥大軍、運籌帷幄。
但是如徐達、李文忠這等文武雙全的統帥之才,卻是稀少到了極點。
他們既能在陣前廝殺,又能在帳中謀劃,懂進退、知虛實,能根據戰局變化調整策略,這才是能扛得起大軍安危、決定勝負走向的關鍵。
而且關鍵在于,徐達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早年也是農戶出身,大字不識幾個,剛投軍時甚至連兵書都看不懂。
可隨著軍功累積、身居高位,徐達自己清楚地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光靠勇猛打不了天下,得懂兵法、明事理才能守得住家業。
所以他一有時間就自己研讀兵書,哪怕行軍打仗間隙,也常常手不釋卷,遇到不懂的字就找人問,慢慢從一個草莽武將磨成了能決勝千里的統帥。
這恰恰說明,好的將領不是天生的,是能靠后天培養的。
軍校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有潛力的好苗子集中起來,既教他們勇猛,更教他們謀略;既讓他們練筋骨,更讓他們明事理,將來未必不能再培養出幾個徐達、李文忠這樣的人物。
朱高熾見狀,勁頭更足了:“其三,這軍校的校長,得由大明天子親自來當!皇爺爺您沒事去學校看看,講幾句訓話;將來喪標、雄英登基了,也接著管著。學生們一入學就知道,自己是天子門生,學的是皇家的本事,將來要為皇家效力。這份情分在,他們對朝廷的忠心自然比旁人更重。等這些學生散到各地軍中,您想想,天下兵權是不是就攥得更牢了?”
這話正戳中老朱的心坎。
他一輩子都在琢磨怎么把兵權牢牢抓在皇室手里,要是靠誅殺功臣收權,手段雖狠卻只怕會落了個暴君的名聲;之后又想靠藩王掌兵,又怕尾大不掉生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