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侯馬忠!
輔安侯張震!
震海侯張能!
靖海侯張雋!
順義侯贏布!
順天侯曲近山!
康平侯金義煥!
下九侯的含金量,比起上九侯要差上不少。
一些人甚至不算是有功勞的統帥,而是專業人才、李徹親信,以及出自政治目的而封的蠻族將領。
不過,這九人中也沒有草包水貨,皆是實打實為奉國做過貢獻之人。
即便是金義煥,在歸順之后也打了不少狠仗。
故而,圣旨也給出了最后的定論:
“以上諸卿,或鷹揚疆場,或虎踞要津,或智謀超群,或忠勇無雙。
今授侯爵,永鎮四方。
望卿等持節礪行,永固初心!
輔弼社稷,共保太平!”
十八人紛紛出列,躬身行禮:“我等謹遵陛下囑托!”
李徹笑著頷首:“善。”
侯爵封畢,武將一列都安靜了下來。
接下來是伯爵,而伯爵是專門為文臣準備的爵位,和他們這些武將暫且沒什么關系了。
再看文官群體,倒也是很平靜。
并非文官們不在意爵位,而是在場的文官都清楚,這爵位跟他們半毛錢關系沒有。
能被封的伯爵的,肯定是奉國一脈的核心文臣,他們這些被偽帝拋棄之臣,自然沒這個福分。
而此次被封爵的文臣也很多,足足有十六人。
李徹之所以如此,自然有原因。
大慶的仗,打得差不多了。
待到滅了偽帝之后,周邊便沒有值得大慶全力出手的對手了。
而當天下太平之時,必然要收繳武將手中的權力,并開始重用文臣。
重文輕武,是每一個走上正軌的王朝都要做的事情。
宋朝因此而落下‘大慫’的罵名,前世的李徹也跟風噴過宋朝。
但當他自己做到這個位置上,才清楚當初趙匡胤這個決策,做得多么英明。
武將掌權的危害,可比文臣掌權的危害要大多了。
文臣掌權那叫亂政,武將掌權純粹就是亂整!
歷史給的教訓足夠多了,像是董卓之流已經算得上是平和的武將造反了,仍然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唐末的武將擔任節度使,鬧出的亂子更大,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時期。
他們憑借軍權割據一方,無視中央命令。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記載:“五代之亂,朝廷威令不行,藩帥劫財之風,甚于盜賊。“
如果僅僅是不聽朝廷命令也就算了,關鍵是整個社會秩序都在崩潰。
道德不存,沒人去讀書,兵強馬壯才是王道,社會價值觀退化到弱肉強食的原始時代。
武將統治殘暴,強奪枉殺成為常態,百姓生活艱難,社會矛盾激化。
甚至到最后,那些軍閥頭子自己都發覺,不能再如此持續下去了,重文輕武的宋朝應運而生。
有了前車之鑒,李徹自然不會效仿唐朝節度使制度,將奉軍的虎狼之將分封出去,人事、軍務、政務一把抓。
當然,也不能矯枉過正,把大慶變成另一個大宋。
如此一來,唯有平衡文武關系,先將文臣的地位提升上去才行。
懷恩繼續念道:“今擢十六伯爵,以彰經世之才:”
“文貞伯,錢斌!”
錢斌不在此地,但一眾文官仍是倒吸一口涼氣,眼中的羨慕溢于表。
‘文’代表學識,‘貞’代表品行端方,這是對文臣品學兼優的極高評價,是文臣的最高追求之一。
錢斌什么人啊,曾經不過是一個研究算學的無用之人,雖然當過皇子的算學老師,但在朝中毫無地位。
結果和奉王出關闖蕩幾年,回來之后竟然成了伯爵,而且封號還是文臣的終極理想:文貞!
這個封號有多頂,看看歷史上得賜的名人就知道了。
其實文貞就是文正,后來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諱被迫改名為‘文正’。
在前世的歷史中,第一個獲得文貞謚號的文臣,乃是魏征!
而且還是謚號,是死后才能得到的封號,錢斌現在就拿到了。
唐朝還有三位文貞公,分別是陸象先、宋璟、張說,全部都是大佬級的文臣。
到了宋朝,被賜謚號文貞、文正者,共有九人:李昉、王旦、范仲淹、司馬光、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
含金量足足的。
由此可見,錢斌得封文貞伯,是多么大的一份榮譽了。
由于文臣的功績不像是武將,能夠說清道明,一些人的功績和奉國政策相關,還需要保密。
所以,伯爵的宣讀只有封號和名字,沒有事跡。
懷恩繼續念道:“經世伯陶潛!”
諸多文臣又是一驚,打心底開始泛酸水。
又是一個頂級稱號。
經世,取‘經世致用’之意,表彰其能將學問用于治理國家實政。
而陶潛乃是農學泰斗,其一生的努力便是將農學發展成經世之學,為百姓爭取福祉。
這封號和陶潛的志向對應,無疑是李徹對其功勞的最大肯定!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