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南國一度占據大半個中南半島,國勢強盛、兵戈鋒利,數次差點將林邑吞并一統半島,后期國力衰退、內亂頻仍,終被其屬國真蠟所覆滅。
真蠟繼承扶南國之國土、制度,仍舊難逃內亂之傳統,國王^耶跋摩雄踞他曲、占據北方,同為王族嫡系的大臣“孤落支”則在婆羅提拔割據自立、不奉王命,將真蠟國一分為二,^耶跋摩勉力維系他曲之統治無余力南征剿滅不臣,“孤落支”偏安一隅也無能力北上一統全國。
婆羅提拔城建于洞薩里胡西北側,因為有著“傲視半島”的水軍,所以其防線多在陸地之上,且重點在都城北側修建諸多堡壘屯駐軍隊謹防他曲城的國王軍隊。
洞里薩湖是中南半島最大的淡水湖,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
每年雨季之時河水暴漲,河水從湄公河流入洞里薩湖,減少湄公河流域的洪水災害;到了旱季河水則倒流回湄公河,維系水道暢通且供給湄公河沿岸的農田灌溉。
水真蠟的水軍可以隨時自洞薩里胡而出沿著湄公河對下游的雉棍等地予以威懾……
洞薩里胡的存在使得水真蠟可以將更多軍隊布置在國都以北,但現在卻成為致命弱點。
楊胄率領水師圍住林邑國南部沿海重鎮雉棍,無以計數的大唐艦船充斥于碼頭之內,船首對準碼頭火炮齊射,一頓狂轟濫炸將碼頭上的防御設施全部摧毀,然后重甲步卒登陸,由南至北、橫推而進,以無可抵御之勢將守軍徹底擊潰,兵不血刃便占據了這一處既有肥沃農田、又能沿河道溯流而上威懾廣大縱深區域的濱海城池。
而后大唐在此稍作休整,成百上千條小型艦船沿著湄公河溯流而上,自河道突進至水域遼闊、煙波浩淼的洞薩里胡。
唐軍攻打雉棍的消息很快傳到婆羅提拔,意識到唐軍有可能沿著湄公河而上直撲國都的水真蠟總督扶離趕緊整頓水軍、嚴陣以待,不久之前在霧溫嶺鎩羽而歸、僅以身免的水真蠟大將伊剎利臨危受命,率領水軍陳兵于洞薩里胡之上。
仁和六年,五月十一。
數百艘大大小小的水真蠟戰船陳兵于河口之處,湖水飄蕩、微風徐徐,旌旗招展、殺氣騰騰。
伊剎利躊躇滿志,誓要一雪之前霧溫嶺全軍覆滅之恥辱。
難得的一個晴天,陽光普照、湖水粼粼,一支水師由湄公河溯流而上,沿著河口一頭扎進水面陡然開闊的洞薩里胡。
船桅如林、白帆如云,無以計數的唐軍戰船瘋狂涌入湖面,見到面前排列整齊、嚴陣以待的水真蠟船隊,沒有一絲一毫猶豫停頓,戰鼓聲中將速度提升至極限,沖陣而來。
伊剎利看著湖面上敵軍戰船猶如離弦之箭、更猶如萬馬沖鋒洶涌澎湃,不可思議的瞪大眼睛。
知道唐軍的戰船速度很快,卻從未想到居然這么快!
驚詫之余,他倒也不慌,水真蠟的戰船雖然更小,但數量更多也更靈活,只需擋住敵軍艦船的沖鋒之勢而后予以圍毆截殺,速度再快又有什么用呢?
優勢在我!
伊剎利抽出彎刀,振臂大呼:“準備迎敵!”
“擋住敵軍艦船沖鋒,誓死不退!”
“只要將敵軍拖住,此戰必勝!”
麾下軍隊士氣高昂、怪叫聲響徹云霄,那一股野蠻驍勇之氣震山撼海,在湖面上瘋狂鼓蕩。
伊剎利見士氣可用,心下大定。
主場作戰可隨時增調兵將,戰船雖小卻占據絕對數量優勢,唐軍堪稱無敵的三層樓船涉水太深不能由河道進來洞薩里胡……種種衡量都有利于真蠟軍隊,伊剎利想不出怎么輸。
唐軍戰船面對排列整齊、嚴陣以待、密密麻麻的真蠟水軍,猶如脫韁野馬一般猛沖過去。
兵卒紛紛扯去炮衣,塞入藥包、彈丸,點燃引線。
嗵嗵嗵!
悶雷一般的炮響在湖面上傳播鼓蕩,一團一團黑色硝煙升騰而起被微風扯碎之后彌漫一片籠罩整個湖面,無數彈丸出膛劃出一道拋物線雨點一般砸入敵軍船陣之中。
因瞄準技術之落后,且小船在火炮發射之時導致船身震顫嚴重,所以戰船上的火炮看似威風凜凜、毀天滅地,實則命中率并不高。然而敵軍的戰船列陣以待,密密麻麻猬集在一處試圖阻擋唐軍戰船的沖鋒,從而導致彈丸落下之時幾乎彈無虛發。
咔咔咔!
一聲聲木板折斷、碎裂的聲音此起彼伏響起,彈丸被火藥推動出膛加上其本身的重力,輕而易舉將真蠟軍隊的船體砸穿,倒霉的兵卒被彈丸砸到更是骨斷筋折、慘嚎而死。
唐軍戰船一邊開炮一邊沖鋒,三輪炮響過后將真蠟戰船炸的船傾舟覆、一片哀嚎,然后一頭扎進敵軍陣列之中。
唐軍兵卒先是站在船舷以弓弩拋射,抵近之后再以火槍近距離轟擊,最后才一手舉盾、一手持刀與敵軍展開接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