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禮部便派了鸞輿來迎接康樂公主林黛玉,大家免不了又是一場灑淚惜別,除卻林黛玉和薛寶釵二女,又搭進去紫鵑、雪雁、鶯兒和香菱四個丫頭。
由于有賈環的承諾,薛林二女倒是情緒穩定,不再因為此行前程未卜而憂心惶恐,相反,還隱隱有些期待起來。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賈環每日都得到禮部學習禮儀,身為送婚使,代表的是大晉的形象和威儀,絕對不能失禮,所以必須經過半個月的學習培訓。譬如公主抵達哈密后,哈密王要出城多少里迎接、用什么規格的儀仗迎接,入城后如何下榻、如何起轎、何處更衣、拜堂時朝哪個方向跪拜等,總之,公主的行坐起臥都有詳細的規定,一點也不能出錯,相當之繁瑣。
一轉眼便至乾盛十年的臘月初一了,賈環也順利完成了作為送婚使的禮儀培訓,而這一日,朝廷卻發生了一件大事,擔任了兩年遼東經略的孫承宗卸任了,召歸朝中出任吏部尚書一職。
話說之前游擊將軍滿桂貪功冒進,搶先渡過遼河攻打耀州,最終中伏吃了敗仗,死傷千余人,雖然傷亡不算大,但在兩國議和的節骨上吃敗仗,無疑是在給對方增加籌碼,同時也嚴重損傷己方的士氣。
所以孫承宗第一時間就把滿桂革職治罪,但以趙明誠為首的東林黨卻不肯就此放過孫承宗,紛紛彈劾他指揮失當,甚至有人指謫他試圖破壞議和,故意發動渡河作戰,置慶王的生死于不顧,實在居心叵測。
如果只是彈劾自己指揮失當,孫承宗忍一忍也認了,但說他居心叵測,欲置慶王于死地,這罪名可就大了,因為涉及到皇儲之爭,為表清白,孫承宗便主動上書,請求辭去遼東經略一職。
乾盛帝原本便有意把孫承宗調回朝中,如今又出了賈環這一檔事,而賈環又是孫承宗的門生,關系密切,前線的一大半的驕兵悍將均是賈環和孫承宗提拔起來的,乾盛帝自然不放心,所以便順勢免了孫承宗遼東經略的職位。
不過,乾盛帝也并非糊涂昏君,深知孫承宗的能耐,而且一旦將孫承宗徹底革職,那么朝中的東林一系勢力便更加沒有制衡了,于是便把孫承宗調回朝中擔任吏部的一把手,所以嚴格上來說,孫承宗是升職了。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人事考核、升遷或貶謫的權力,實權相當大。孫承宗作為疊翠書院派系出身的人物,擔任吏部尚書一職,無疑大大削弱了東林黨的權力。
然而,乾盛帝還得倚重東林黨人治國,盡管剝奪了東林黨的人事權,但也給出了相應的補償,那就是接替孫承宗擔任遼東經略的人叫高第,此人正是東林一系的核心人物之一,而東林黨的另一名后起之秀張溥也被委以要職,出任遼東監軍道。
如此一來,就等于孫承宗和賈環辛苦經營了兩年,才經營出來的大好局面,轉眼就被東林黨人摘了桃子,然而,對于賈環本人來說,他并不是很介意被東林黨占了便宜。
因為皇太極是塊硬骨頭,年富力強,比努爾哈赤這頭垂暮雄獅更難加難啃,在現實世界中,大明就是被皇太極滅掉的,這是一位謀略和政治手腕都相當出色的雄主,東林黨現在以為是摘了桃子,相信很快就會意識到,其實是撿了一塊燙手山芋。
另外,賈環在軍中的人脈,就好比他的威名,并不會因為他的暫時隱退而消失,相反,一旦遼東前線吃緊,昔日的將士們第一個念起的,也將會是他賈環。正所謂人的名樹的影,他賈環的赫赫威名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當舉國上下,眾望所歸的時候,連皇帝都阻擋不了,重新起用將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