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唯一的問題,大概就是有些缺水了。李正左看右看,沒發現有什么河流,這和他老家那河汊縱橫、池塘遍地的情況大不相同,這里很明顯是一片相對干旱之地,至少地表水有些少。怪不得那邊還有人在挖著坑呢,敢情是在建人工蓄水池啊!是了,這兒氣候相對涼爽,陽光不算很強,那么即便是建個露天的蓄水池,問題也不是很大,用來做農業和生活用水是足夠了,李正稍稍放下了心。
其實呢,李正的擔心確實有點多余了。干燥潘帕地區雖然整體較為干旱缺水,但也要分情況的。在其東部和北部,因為受到海洋性氣候的影響,降水要比其他地方稍多一些,一般有四五百毫米的樣子,也夠用了。而且這一片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水位也不低,好好修建水利設施的話,是可以建成一大片上等糧食產區的——鹽城縣持續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明證,周邊地區每年都能穩定出產大量優質小麥。
不過,在干燥潘帕的西部和南部,因為受到大陸性氣候的影響,降水較少,四季分明,有點缺水。這里的夏天高溫難耐,最高可能會逼近40度(一般在36-38度),冬天又非常寒冷,最冷月份的絕對低溫可以達到零下10-15度。而且因為極地氣候的影響,冬季可能會受到寒潮的侵襲,這就更讓人討厭了——尤其是在干燥潘帕的南部地區,這里已經有點表現出巴塔哥尼亞臺地的氣候特點了,降水稀少(300毫米左右),受強勁而持久的西風、西南風的支配,晝夜溫差大。
東岸人劃分的干燥潘帕與巴塔哥尼亞臺地的地理邊界是寶興河(科羅拉多河),以北屬潘帕平原——總共約53.5萬平方公里,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干燥潘帕12.8萬平方公里,濕潤潘帕40.7萬平方公里——以南屬巴塔哥尼亞。作為兩地界河的寶興河是一條過境河,起源于安第斯山脈,以冰雪融水為主要來源,全程無支流匯入,因此水量其實是有限的。
寶興河一般在春夏季節水量較為豐沛,尤其是在春末時分,水位猛漲,這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點便利。寶興河的河谷還算寬闊,有數公里之寬,但如果不是汛期的話,有水的部分(河槽)的寬度不過才幾百米的樣子,這已經很清楚的揭示了這條過境河流的局限性。
后世阿根廷因為土地資源極為豐富,人口也只有四千多萬的緣故,對包括巴塔哥尼亞、查科、干燥潘帕、庫約、西北、山脈地區開發不足,一些計劃中的大型水利設施總是半途夭折,胎死腹中。他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濕潤潘帕地區,僅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就居住了全國30%的人口(將近1300萬),因此根本沒動力去開發其他區域。
軍政府統治時期,倒是曾開展過一次轟轟烈烈的開發運動。當時他們曾計劃在安第斯山區展開作業,將更多的冰雪融水引入到幾條過境河流之中(山區年降水量4000多毫米,多以冬季暴雪的形式存在),增加巴塔哥尼亞、庫約和干燥潘帕等半干旱地區的水資源。不過因為工程量巨大,成本過高而暫時擱置,而等到軍政府倒臺之后,新上臺的民選政府更不可能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這些引水工程就全部作廢了,說起來也是挺遺憾的。
如今東岸共和國只有七百多萬人,幾乎沒有任何人地矛盾,人均資源占有量比后世阿根廷還要多,因此在可以預見的不短的未來時間內,他們應該也不會有動力去疏浚、加深河道,同時打通山區一些隘口,將更多的冰雪融水引過來,因為完全沒有必要。也許未來當東岸人口達到幾億乃至十億,人地矛盾變得較為突出的時候,他們才會有動力去搞這種大規模的引水、調度工程吧,但現在是不可能的。
所以,問題現在很清楚了。東岸人現在對潘帕平原的開發,只會限于濕潤潘帕以及農業條件較好的干燥潘帕部分地區(比如沿河或地下水豐富的區域)。至于干燥潘帕的西部和南部,在他們的計劃中,是作為牧場而存在的,不太可能會大規模移民開發。興許會有一些定居點,但那只限于沿河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帶,或者為了在戰略上對西班牙人形成包圍圈而設置的有一定軍事色彩的定居點,但數量肯定不會多,這是很明白的事情。
本書來自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