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說到這里,劉建國又突然想到,目前已經搭乘鄂霍茨克海分艦隊船只南下的執委會人事處特使曾某,目的地是廣東海珠島商站。到了那里后,他將宣布一項重大事件,那就是執委會已經正式決定,重新調整遠東地區的行政區劃,將遠東三藩變成四藩,即他們決定進一步拆分黑水開拓隊,將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海道及勘察加半島在內的諸多地區單獨成立一個行政機構,即黑水管委會轄區;其余外東北、北滿等地則改稱滿蒙開拓隊轄區,由滿蒙開拓隊隊長管轄。
從這一系列的行政區劃劃分及名稱就可以看得出來,本土對遠東地區的管理與鉗制當真是一步緊似一步。他們將遠東地帶唯一具備基礎工業生產能力且資源豐富的庫頁島等地分割出去,并采用如同拉包爾、大溪地等地試點多年的管委會統治模式(與開拓隊隊長一而決相比,管委會模式靠多位委員集體決策,分散了權力),用意如何不問可知。
新的黑水管委會主任將由藍飛上校擔任,管委會的其余成員分別為東岸日本公司總經理、海軍第三艦隊鄂霍茨克海分艦隊司令、庫頁島地區行署專員、北海道地區行署專員(新成立)、黑水縣縣長、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分管遠東)組成,算上主任一共有七個人,遇事集體表決,簡單多數即可通過。
從遠東地區諸多頭面人物齊聚此處就可看出,本土還是將黑水當做“親兒子”來看待的。遠東地區僅有的兩座煤礦、僅有的一家機械加工廠、僅有的一家鋼鐵廠、僅有的一家槍炮組裝廠、僅有的一家造船廠、僅有的種子培育中心、僅有的鑄幣廠都在這里,此外遠東地區唯一的綜合型學府黑水交通學院(煙臺學院主要是培養干部,不涉及技術方面)、遠東地區最大的漁業生產中心、最大的皮革生產中心、最大的捕鯨中心都在這里,與日本方面的貿易也由其獨占,本土的技術援助這里也得了大頭,說不是親兒子誰信啊?
與黑水相比,未來的滿蒙、登萊、寧紹就只能是后娘養的了,僅有的工業生產設施大概就是一些船舶修理作坊、輕炮修理作坊、火車修理工坊了,實在上不了臺面。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政府或私人投資的食品加工、紡織、制茶之類的輕工業企業,與黑水那機器轟鳴、煙囪林立的生產工廠完全是兩種風格的,讓人看了就心里氣悶,這執委會諸公對登萊和寧紹數百萬百姓何其之苛也!
劉建國也是要回本土“入常”的人了,對本土的這種互相制衡的策略心領神會,雖然覺得有些對不住登萊與寧紹這兩個人口、經濟都非常不錯的殖民地,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你人口和經濟已經這么發達了,再給你工業設施,那還不得上天啊?因此,必要的行政劃分及技術、資金方面的限制還是要有的,特別是在本土這會對移民已不是特別渴求的情況下,確實可以放手折騰一下遠東的這些個藩鎮了。
劉建國懂這些,廖得功、劉厚非等人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道。尤其是在登萊和遼東工作多年的廖得功,對這片土地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因此這會格外為登萊感到遺憾,心里琢磨著未來自己走馬上任后,只能從別的地方找補了,即盡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工商業之中,哪怕從輕工業做起,一點一點夯實登萊的工業底子。
他相信,從輕工業方面來積累資金,然后再想辦法花錢從本土進口技術、聘請人員——哪怕是過時的技術,聘請的是三流的技術人員,也比沒有要好——一步步提高登萊的工業技術水平。他認為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也是符合人口較多的登萊的比較優勢的,不一定就比黑水管委會轄下的那些依靠本土援助的指令型、計劃型生產企業要差了。
如果所料不錯的話,劉厚非應該也是同樣的想法。寧紹地區的情況,廖某人多多少少還是了解一些的,這個依靠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行貿易而發達起來的藩鎮,早就已經渡過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賺了錢的商人們在政府的引導下,不斷更新技術,依托當地資源,設立了不少制茶廠、繅絲廠、紡織廠等企業,發展十分迅猛,機械化程度相當不低。
在半個紹興府被東岸人奪取后,這些資本又很快涌了過去,在當地進行投資,發展特色產業,估計夠他們折騰一陣。但未來這半個紹興府也被他們消化吸收后,屆時他們要么向外擴張,尋找新的原材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要么向生產鏈、技術鏈的上游發展,這都是可以預見的事情。本土對登萊和寧紹的限制,其實也就能限制一時罷了,至多三十年后,這些桎梏舊會被打破,屆時本土又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
登萊現在有新軍、有本地培養的干部、有腰包鼓鼓的商人,他們的利益,真的就能夠肆無忌憚地犧牲和漠視嗎?廖得功也是讀過很多書的,他非常清楚當年英國人頒布《航海條例》,損害了北美殖民地的利益之后,當地的精英階層是如何反對乃至反抗的?與法國人和荷蘭人猖獗的走私貿易就始于那個時候,本土的手工制造業也肇發于那段時期,須知腦袋是由屁股決定的,在實打實的利益面前,沒人給你講什么情懷、奉獻和犧牲,登萊和寧紹,幾十年后遲早也會走到這一步的。
“不過誰又能建立一套萬世不易的制度呢?可能嗎?”廖得功心里暗暗嘆息。高明的政治家,能制定管用幾十年的政策,就非常厲害了,那幾乎就已經是1-2代人了。再長的話,那是子孫后代的事情,管得了那么多嗎?登萊有登萊的造化,寧紹有寧紹的運氣,這些事情都輪不到他廖得功來操心。今后他把自己的這些想法和感悟,整理成文上交給諸位國家領導人審閱、討論,就已經對得起所有人了,還想怎樣?登萊、寧紹甚至中國大陸,與東岸之間好歹也是有著香火情分的,語、文字和許多習俗更是相通,他們未來發展了,總比歐陸國家發展了要強吧?太平洋那么大,幾個國家還是容納得起的!
劉建國、廖得功、劉厚非等人隨后又聊了一些有關日本、朝鮮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事情,談了談登萊、寧紹兩地的財政合作問題(寧紹地區每年需向山東補助一部分錢糧),最后又一起吃了頓晚飯,才最終散去,各忙各自的事去了。
w。4m.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