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等到鐵嶺特鋼進一步改善生產工藝,同時生產規模上來,使得這種被稱為“戰艦黃銅”的合金的生產成本再一次降低后,就真的可以考慮給那些重要的戰列艦都安上這種東西了,因為真的可以節省很多平日里的維護保養費用,缺點則是一次性投資較大,就看上頭與海軍部舍不舍得了。
“東岸人”號的鐵錨這次也做了特殊處理,這多少帶有試驗性質,并不具備推廣意義,因為給它做的是鍍鋅處理。而說到鍍鋅,其實東岸目前的技術是很不成熟的,因為他們只是“野蠻”地將熔融的鋅鍍在鐵錨上,既沒有助熔劑,也沒有電鍍技術,因此效果很不理想。不過考慮到這僅僅是一個實驗,因此也能勉強接受了。
如果這種鍍鋅鐵錨在未來的實驗中能夠達到大伙對它的期待時,那么下一步研究新的、實用的鍍鋅工藝,開發出一系列的鍍鋅產品(如鍍鋅鐵絲網、鍍鋅板、鍍鋅鐵柵欄等等),就可以提上議事日程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前提是技術真的能夠實用并且足夠廉價,否則也是很難推廣起來的。
而除了船底覆板、鍍鋅鐵錨等新技術之外,“東岸人”號三甲板戰列艦武器庫內存放的一些火槍也頗有些不同,因為這同樣是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
得益于基礎工業的進步,東岸這兩年的軍事裝備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且在良好的市場銷售形勢下,大魚河、北方兩大軍工生產集團利用貿易得來的巨額利潤,在正常上繳利稅的同時,也開始逐步汰換舊式機器和技術,使得整體的生產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
首先,在目前東岸軍隊自用的武器裝備中,除了少許傻大黑粗的家伙(如鐵錨等)之外,絕大多數金屬制品已經由熟鐵過度到了低碳鋼的階段。特別是在如今陸軍主力部隊大規模換裝了使用米尼彈的線膛槍之后,原本使用廣泛的熟練槍管已經再不見蹤影,除了生產供出口用的滑膛槍時會用到外,大部分時候兩大軍工企業都在生產低碳鋼制造的火槍槍管。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無論是槍支的性能還是使用壽命,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成本也未必就真的提高了很多。
加工槍管、拉制膛線的刀頭材料基本都是在小坩堝中冶煉的特種錳鋼合金,這種材料大約是東岸機加工行業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合金材料了,就像錳鐵在蒸汽機氣缸等行業的廣泛應用一樣。
而在此之前,東岸機械加工行業中使用最多的切削工具還是普通碳鋼材料的。用這種材料制造的切削工具,在切削速度超過每分鐘約12米時,并不具有經濟的工作壽命,損壞率極高,而且加工精度也不夠穩定,質量也很成問題,這些因素無疑都直接增加了生產成本。不過在使用錳鋼切削工具之后,這種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為錳鋼切削工具屬于自硬化工具(即空氣硬化工具),減少了熱處理的不確定性,使得容許的切削加工速度上限從12米提高了20米,這可謂是一個機器巨大的進步。尤其還是基礎行業的進步,對于整個工業生產體系的好處不而喻,屬于怎么拔高其重要性也不為過的。
當然如果我們繼續往這種錳鋼合金中添加鎢、鉻、釩等金屬元素的話,毫無疑問有很大可能研究出新一代的切削工具,繼續將切削加工速度從20米提高到每分鐘接近40米的樣子。不過上述三種元素東岸人甚至目前都無法在實驗室中還原,更別提實用化了,因此所謂的“高速鋼”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是沒有戲了,東岸人能玩好剛剛實用化的錳鋼就不錯了,想太多無益。
更何況,即便真的走了逆天的狗屎運搞出了高速鋼,那么目前東岸現存的機床能夠與其匹配,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現有的機床使用錳鋼切削工具都已經很勉強了,缺乏剛度、動力不足、在高載荷和高切削速度下會發生很大的振動(這會極大影響加工效率和精度)是幾個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不設計、制造出匹配新材料的新機床,可是無法充分享受新材料所帶來的好處的呢。這一點,目前東岸工業界很多人都認識到了,并且使用錳鋼切削工具的新機床的設計也已經進入中盤階段了,相信未來就會有結果了。
所以說,技術的進步真的是循序漸進的。總是先有市場需求,然后有了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然后提升整體工業水平(這個過程比較漫長);而在整體水平上了一個臺階后,激烈的市場競爭又對新技術提出了要求,如此循環往復,終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技術研發體系。穿越眾雖然來自未來,但不可能包打天下,比復原技術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個可以讓技術持續進步、發展的社會體系,這比技術本身重要多了。
脫離東岸整體工業水平,拔苗助長搞黑科技的事情,偶爾可以為之,但如果經常做的話,無疑是在限制東岸未來科技所能達到的高度,這似乎更加可怕一些。(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