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軍官兵們在以打促和,東岸本土的國民們卻也不能傻站著啥也不干,這戰爭時間搞不好還長著呢,大家還得吃喝、還得賺錢、還得生活,因此,除日常生活稍有些不便以外,大伙都是該干嘛干嘛,畢竟戰爭沒有打到本土,戰火也是在別人的土地上燃燒著,不是么?
從下伊河縣乘火車南下的徐浩,一路上看到的便是這么一副相對悠閑的民間生活景象。下伊河縣、桃園縣、鳴鶴縣、廣陵縣、永津縣,以及剛剛成立的中伊河縣(下轄中伊河鎮、白沙鄉、卡門鄉、長山鄉四個鄉鎮,為全國第43個縣級行政單位,人口眾多,經濟也還算可以),無不是這么一番場景:鄉間是大片大片的荒草甸子,舊大陸引進來的大薊瘋長得有人那么高,無數動物生活在其間,將其當成了自己的樂園。而在有些荒草甸子間,點綴著一個個的村莊,村莊前后是收拾得平平整整的農田,一些農民正扛著鐵鍬在農田邊開挖淤塞的溝渠,一切都顯得非常平和與安寧。
“要不是這些縣份都陸續派出民兵前往北方作戰,我甚至懷疑這里的百姓是否知道我們國家在和葡萄牙開戰,消息閉塞的窮鄉僻壤啊,連有線電報都還沒全部連通到每一個鄉鎮吧。”坐在平穩飛快的“拉普拉塔之星”列車上,徐浩看著窗外的農村景色,若有所思。
吭哧吭哧的火車在7月24日上午抵達了永津縣蔡家宅火車站,十多位旅客從空蕩蕩的客車廂內走了出來,趁機活動了下自己有些酸痛的關節,順便撣了撣自己身上的煤灰——這趟列車還拉了8節貨車廂,除了鐵路器材外,還有數量眾多的煤炭,因此一路上眾人很是吃了一陣煤灰,誰讓客車廂是最后一節呢。
由于西南鐵路支線蔡家宅——商城段還在修建(已經修了很久了,但一直斷斷續續),因此所有人只能乘坐馬車南下前往商城港。因此徐浩和幾名雇員打算去鄉集市上雇一輛馬車,嗯,最好是新式的實行橡膠輪胎馬車。
蔡家宅鄉不是什么大鄉鎮,雖然其人口已經達到了4600余。但多數分散在廣大的鄉間,住在鄉場這一片的不是很多,大概只有包含官員、手工業者、小商販及其家屬在內的寥寥三四百人。鄉場上只有一條街道,兩側遍布磚石砌就的房屋,其中最美觀、最宏大的建筑大概就是蔡華澤的家人居住的所謂“蔡家老宅”了。另外就還有一座石砌的商場看起來還算有點樣子,南洋杉制成的貨架上到處是各色各樣的實用器具,供趕集的村民們過來挑選。
蔡家老宅對面是鄉小學,校舍是木質的,宅小而昏暗,看得出來永津縣政府財政狀況極其不佳,使得在教育上的投資不足,給人一種教育落后、境況很差的感覺。而且學校里的在校生數量確實也少得可憐,其中半是愿意上學的孩子少,半是師資力量不足。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華夏東岸共和國強制推行的小學義務教育的現狀——那就是一個笑話,不但覆蓋率較低,資金、校舍、教師、教具不到位,就連民眾的意識也多有不足。普及教育,還任重道遠,不可輕忽!
鄉小學旁邊是道觀兼城隍廟,看其建設式樣也頗有些別出心裁的古老設計,融合了東西方兩種建筑特點。道觀里的道士一般來說,在鄉間都是很受敬重的,他們梳著高高的發髻。穿著藏青色的道袍,經常去各家各戶(包括鄉下)串門,且所到之處備受崇敬,淳樸的農人總是試圖把一切上好的珍饈拿來招待他們。在此時。這個家庭內的一切好像都是道士的,因為他秉承了天尊的意旨。
道觀道士的光臨,對每一家農戶來說都是節日般的大喜事,主人以自己的客人為榮,往往過了很久還能記住這件幸事,并講給自己的熟人聽。美味的食品——一般是烤牛肉或肥羊頭——在請其他客人吃之前。必先敬奉道士,而道士這是也會拿出小刀,珍而重之地割下兩小塊,一塊敬獻給天尊,一塊放在身旁自己享用。
看得出來,這是一種祭祀,大家也早就對此習以為常。而在這個儀式過后,道士們往往就會以一個十分驚人的食欲和速度,將面前的各類食物吃下肚:牛羊肉、鱈魚(這在內陸地區不便宜)、雞湯、蛋、蔬菜甚至還有一些瓜果和酒類,胃口實在驚人。而陪同的客人們也對此習以為常,因為他們也像是餓山上放下來的一樣,對著面前的食物狼吞虎咽、大吃大嚼,好不快活,這或許就是東岸農村真實的飲食風俗吧。
當然了,雖然道教的神職人員常被人統稱為道士,但其實還是分了很多頭銜和職級的。最高一等的是真人,目前只有宗教事務處葉、王、于、趙四大真人得領這個職銜,地位尊崇無比,出入往往隨從甚多,排場浩大;位于第二等的是道長,即各鄉鎮道觀的觀主、主持,地位也相當之高,一般也很少下鄉路面,平日里除與宗教事務處和道教總會保持聯絡外,也就偶爾出席一些政府活動,主持一些公益事業——比如城隍廟請靈、醫技推廣等等;第二等下面的就是道士和道童,道士是傳教的中堅,走街串巷最多的就是他們,而道童則相當于學徒,干的也是臟活累活,但因為所有神職人員(除早期的四大真人外)都是從道童做起的,這也沒什么話可說。
有一部分道士是不錯的醫生,走街串巷的他們往往彌補了鄉村醫療力量的不足,在事實閃承擔了很多地方政府和衛生系統的職能。他們醫治病人時有上級傳下的一整套方法——很多時候這被衛生部的無神論醫生們譏諷為“裝神弄鬼”,因為他們把一個簡單的治療過程搞得很有神秘感,以讓病人對天尊更加敬愛——同時這些人隨身也帶有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準備為所到之處有請求的人治病,一般只收取合理的診費,以貼補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