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對德海爾所說的事情也有所耳聞,其實任何一個在荷蘭居住多年的人都隱隱有感,這個國家的議會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共和派和奧蘭治派),民間也多有割裂。在奧蘭治派當中,有非常多的人對英國有好感,他們認為當今這個世界上只有英格蘭與荷蘭在“捍衛自由”。相信如果不是軍事獨裁者克倫威爾在和平談判中,堅持要荷蘭人明確寫明影響力巨大奧蘭治親王不得擔任荷蘭元首(防止荷蘭被強人整合后與英國展開競爭,他們寧愿讓荷蘭“民主地分裂”,陷入無休止的爭吵之中)的話,肯定會有更多的奧蘭治分子親近英國的——當然現在不可能了,英荷議和條約里就有一條秘密條款(禁止奧蘭治親王擔任荷蘭執政),而這項條款很快被有心人散播了出去,讓荷蘭再度陷入了尖銳的對立之中。
“謝謝你的忠告,我想這對我會很有用。”鄭勇真心實意地感謝了一句。
幾天后,鄭勇便帶著他的家人,搭乘一艘東岸商船離開了里加,準備前往荷蘭。而由于鄭勇的要求,他們中途再度到位于文塔河畔的溫道港停留了一天,鄭勇注意到,雅各布大公似乎在組織一批從北德意志招募來的工匠及移民(約四百余人)登船前往新庫爾蘭,這令鄭勇很是贊許——將來戰爭深入進行的時候(即瑞典、勃蘭登堡、丹麥、俄國、波蘭甚至奧地利也卷入進來),雅各布大公一定會為此時的這些舉動感到慶幸的。
鄭勇一行人最終于1655年1月20日抵達了已經再度變得繁忙起來的阿姆斯特丹港。
看著港灣內林立的船只桅桿,鄭勇心里卻想著,這個世界著名的商港、資本主義的心臟城市,或許再也無法回到從前了吧——至少從人們的心理上來說是如此。英荷戰爭給阿姆斯特丹帶來的創傷遠遠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或許以后阿姆斯特丹單從經濟上來說會超越戰前,但從人們的心理層面來說,很多人意識到了縱橫四海的荷蘭不是不能被打敗的,阿姆斯特丹也遠比想象中要脆弱——帝國的衰弱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倫敦郊區叮當作響的工業企業所匯集起來的強大能量,必然會幫助英國戰勝以金融和商業資本為主的荷蘭,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一家人其樂融融地休息了數天時間后,1月25日,鄭勇開始馬不停蹄地趕往荷蘭省的各個城市,如霍倫、恩克赫伊曾、阿爾克馬爾等等,拜訪了諸多與東岸人有商業聯系的商業家族。這些商業合作基本都建立于英荷戰爭爆發期間,且很多合同的期限都只訂到了1655年結束,雖然知道希望不大,但鄭勇依然希望這些荷蘭商人們——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看到東岸商品的好處后,能夠將合作關系繼續維持下去,這對東岸國內的工業企業來說,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他得試著最后再努力一把。(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