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船只造得了么?”釧路港內,魏博秋拿著一份650噸級笛型船的圖紙,朝加西亞問道:“如果能造出來的話,重重有賞!”
加西亞其實是個漢人——準確地說是個漢人后裔,祖上多年前從福建出海到呂宋討生活——但現在基本說不了官話,就連福建土語也不大會說了,蓋因入了教的他平時說得最多的要么是西班牙語、要么就是呂宋當地土語,所以說,他除了血統以外,就其他方面看來,已經是一個丟失了自己文化特征的東南亞漢人。
不過在被東岸人扣留后,這廝便被強制改名為賈西亞,就連基督教的禮拜也不讓做了,這一度讓他如喪考妣,好在現在已經緩過來了。
此時魏博秋拿著圖紙向他問話,賈西亞在聽完翻譯轉述的話語后,先是與自己身后的同伴了低聲商議了半天,然后才恭敬地回答著:“尊貴的將軍閣下,這種大船我們以前從未造過,按型制來說這似乎是荷蘭人的船。不過,我想我們可以嘗試著建造,雖然這船比較大(馬尼拉大帆船一般是200-300噸),但我想這并不是問題。只是,我們的人手比較短缺,看起來這里懂造船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有幾成把握能造出合格的船來?”魏博秋緊接著問道,“我要確切的數字。”
“大概四分之三的把握吧。”賈西亞又與伙伴們商量了會,才回答道:“但將軍閣下的技師水平很差,而且也缺乏造大船的經驗,我們預計這艘船的建造周期將極為漫長,而且造價可能也會很高。”
“造價的事情就不用你們管了。”魏博秋大手一揮,無所謂地說道:“耗費再多的錢也得把這艘船造起來。只是這造船技師嘛,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我想你們可以一人帶些徒弟,我這里已經有了七八位技師,他們也可以帶些徒弟。人手少就少一些,大不了造船花的周期長一些罷了,我還等得起。就這樣吧,今天開始你們就開始做準備,木材已經有一部分堆在船廠里了,后面所需的木材也會有人送來的,不用擔心。”
魏博秋搞來的這七八位造船技師都來自北邊的黑水造船廠。這座黑水地區首屈一指的造船廠里的很多人都是當年他魏某人提拔的,此時該廠雖在對頭梁向儉的眼皮子底下,但依托他魏副司令的身份,搞幾位技師出來還是不難的,因此這便有了釧路造船廠的基礎。
眼下這七八位技師加上十來個原甲米地港的技師,如果帶個幾十名徒弟的話,差不多也能把這家草創的船廠給支撐起來了,畢竟,他們中的很多人(主要是甲米地技師)都是造過兩三百噸的大船的,經驗不能說不豐富。
搞定了船只的事情后,魏博秋又離開了冷風呼呼吹的造船廠,到自己辦公室內,與學生陳碩商議起了事情。
“與松前藩的貿易,我們也必須摻一腳。”魏博秋開宗明義地說道,“就以日本公司的名義,向他們出售皮革、咸魚、糧食和鹽。只可惜,利潤最豐厚的假錢貿易現在被開拓隊把持在了手里,別人都無法染指,不然這生意要是交給我們公司來做,怕不是能立刻讓公司扭虧為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