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東岸大軍只一輪進攻,城內區區千余清軍便四散而逃,知府、知縣等在斬殺妻女后,飲毒酒身亡,太平府的府城就此陷落。劉海洋當天夜里就下船進了城,然后令劉國昌帶領上萬人馬搭乘船只直取蕪湖。蕪湖縣本來有一個參將帶著數千人馬駐守,可惜此刻已經去南京頂著大太陽跑步去了(東岸人戲稱,意為清軍在野地里被四處調動),蕪湖對于劉國昌的大軍來說根本就是不設防的,取之易如反掌。
7月13日,當劉海洋率領的盟軍主力二萬余人走陸路(順帶搜羅糧草、牲畜)抵達蕪湖縣城時,劉國昌的大軍早就已經再度出發去攻取西邊的繁昌縣了。那里有些躲藏在山間的抗清武裝趁機暴動,裹挾起了數千人呼應盟軍的行動,目前張煌已經親自帶人過去聯絡了,若是把他們收編了多多少少也是股助力。
7月20日,盟軍主力在荻港匯合,然后迅速征發當地夫子修建城寨,并等待海軍艦船從下游運送物資補給過來。其實他們這半個月來在太平府內的戰斗幾乎沒什么烈度可(只斃傷俘清軍3300余人),各類軍資消耗極少,火藥、鉛子之流甚至比戰前還有所增加(因為有了繳獲),完全可以不等下游送物資過來便繼續掃蕩周圍。但劉海洋覺得還是等一等再說,看看清軍的動向,畢竟他們的主要目標還是吸引江西、湖廣戰場上的清軍東調,若是這部分清軍堅決不動,那么他們在這里再折騰也沒用,只能練練兵而已。
而這個時候,太平府幾乎全境淪陷的消息應該已經傳到更上游的池州府、九江府了吧?清軍這個時候可就要仔細權衡判斷了,即到底要不要抽調江西戰場的兵馬東下,救援江南省;而一旦抽調了目前正處于守勢的江西清軍,那么勢必要從湖北抽調人馬填補空當,不然難道他們不怕南昌等贛北府縣被郭升、王得仁二人攻克么?
所以,這個抉擇可謂是關乎全局,一切只看清軍統帥怎么判斷。如果他判斷能夠在江南被黃衣賊鬧個底朝天之前消滅順軍二三十萬人馬的話,那么坐視江南糜爛也未嘗不可,畢竟先解決大敵也是正理;當然了,如果他判斷短時間內無法消滅順軍主力——這似乎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就得老老實實抽調精兵東下填補江西戰場的空缺,以便耿仲明、沈志祥二人能抽身救援江南,畢竟江南糜爛的后果不是什么人都能承擔的,大家明年還要不要過日子了?
8月16日,就在盟軍剛剛從寧國府的南陵縣掃蕩而歸之時,大隊清軍出現在附近的消息終于傳了過來,正在搜集糧草的王朝先部一支遭到耿仲明所率馬隊的突襲,五百余人全軍覆沒。而這立刻就引起了東岸人的重視,劉海洋急令各部收攏,同時派出人馬不斷打探消息。清軍兵馬頂著八月的炎熱天氣遠道而來,那就是疲軍、累軍,如果數量不多的話(兩萬以下),劉海洋倒打算和人打一打的。
不過清軍的數量顯然出乎他的預料之外,從池州府、寧國府以及江北偷渡而來的清軍數量多得不像話,看樣子幾有六七萬人。而且,在江面上巡邏的海軍炮艇報告,附近有清軍水師活動的跡象——清軍水師試圖在江里打樁,以阻止東岸船隊西上。
聞知這個消息的劉海洋不驚反喜,因為這意味著湖廣戰場上的清軍兵力很可能被削弱了,他們之前高歌猛進的氣勢很可能會為之一挫,這對順軍收容亡散、重整部伍、修繕城防、調整部署有著極為關鍵的意義。
清軍主力很快就從四面八方壓向了小小的荻港,東岸不過三萬出頭的兵馬不敢浪戰,紛紛退避了回來,然后依托營寨和大炮與清軍對峙。劉海洋深知自己此刻在荻港多待一分鐘,就為湖廣、江西戰場上的明軍、順軍多爭取到了一分鐘的時間,意義無比重大。于是,他再度在長江南岸當起了牛皮癬,隔著鐵絲網、大木、水泥、夯土構筑的營寨,依托大炮、火槍和箭矢,與清軍展開了無聊的對戰。
8月20日,從下游朔江而上的阮進、洪習山二人帶著數百艘船及大量物資抵達荻港。他倆路上在鎮江一帶再度擊潰了清軍江南水師的殘余,俘獲小船百余艘——當時這些清軍居然在利用長江里的沙洲設置攔江鐵索,也真是夠有才的。與此同時,他們還從崇明沙帶來了久違的寧波府的消息,即濟爾哈朗很可能已經離開了杭州,駐扎在紹興府、金華府、嘉興府一帶的清軍兵力也有所減少,他們所往何處不而喻。
援軍和物資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盟軍官兵們的士氣,他們打定主意與清軍耗到底了。不光如此,這些已經嘗到了甜頭的家伙偶爾也會利用海軍優勢直撲北岸,然后襲擊清軍控制下的城鎮——除一次失手損失了七百余士兵外都獲得了成功,極大打擊了清軍的威信。
而清軍在匯集了部分兵力后,從8月24日開始,便出動大隊綠營開始進攻東岸人的營寨。他們的攻勢從一開始的一兩千人規模,到最瘋狂的萬人規模,前后共發動了六次,但每次都被東岸大軍擊退了。
9月8日,鑒于長期與清軍廝殺之下彈藥消耗過快,食品儲備也下降到了警戒線,劉海洋開始下令撤退。而清軍由于在攻城戰中大量有生力量被東岸火炮殺傷,再加上天氣炎熱疫病橫行,此時也陷入了攻擊乏力的狀態,再加上統兵大將耿仲明最近剛剛病倒,雙方便很有默契地結束了這場消耗戰。東岸人登船離去,清軍接管營寨(可以對上面有所交代了),雙方皆大歡喜。
從荻港撤退后東岸人也沒有再做耽擱,他們只是在途徑鎮江江面時突擊掃蕩了一下躲藏在瓜洲渡的部分清軍水師船只,打死打傷清兵數百人,然后又沿江發炮耀武揚威了一番,這才順流而下抵達了崇明沙下錨休整,而這個時候已經是9月底了。
此戰從仲春開始,至初秋結束,四萬余盟軍官兵在長江沿線縱橫千里,攻破清軍城鎮無數,繳獲了大量錢糧財貨不說(當然人也沒少撈),還斃傷俘清軍約1.6萬余人(戰場上的統計,清軍的傷病死或非戰斗減員無法統計),自身的傷亡約在3500-4000人(包含了傷、病、亡以及被俘的少許人員),取得了14以上的交換比,算是在與清軍交戰中難得的大捷了——因為戰場基本都落在了東岸人手里,這三四千人里面許多傷員后來都陸續歸隊了,因此實際交換比還要更高,而清軍的傷員下場如何則不而喻。
當然了,此戰最大的成果既不是繳獲的錢糧,也不是消滅的清軍有生力量,而是通過大范圍調動清軍,從而給湖廣戰場上的順軍爭取到了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們面對的清軍壓力實際上減少了不少,這對他們喘口氣以調整部署、堅持抵抗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只要他們不倒,那么清廷就始終得把大量精兵強將耗在湖廣一帶,這對于全國的抗清形勢來說無疑是個重大利好。
10月初,大量東岸船只北上前往煙臺檢修、保養,準備開始一年一度的移民運輸任務,而這,顯然也意味著此次長江戰役正式畫上了一個句號。(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