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能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只,這消耗了大量的造船資源,拉高了歐洲的平均造船成本。他們每年還向波羅的海派遣700-800艘船(平均噸位280噸,總計20.7萬噸)進行貿易,憑借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雙重優勢,幾乎壟斷了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對英國造船業極為關鍵的木材、鐵、纜繩、瀝青、柏油、蜜蠟等很難進入英國市場——或者說即便進入了也價格奇高(這是荷蘭人有意識的行為)——這讓英國造船企業家們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
“感謝天尊,讓我們擁有了新華夏島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木材寶庫;還要感謝銳意進取的南鐵公司,他幫我們國家的造船業在火地島和智利控制了一望無際的山毛櫸森林;最后還要感謝英明的執委會,我們國家有自己獨立的船舶設計、建造和測試體系,有穩定數量的熟練工人,有完善的配套產業,有完備的廠辦職業學校培養人才,我們國家的造船產業是高效、健康的,它不受制于任何人,感謝天尊!”文圖拉船長想到這里,不由得取下了脖子上的八卦掛墜。
……
“英國海軍發展勢頭太過迅猛了,這速度快得讓人驚訝。”擔任第一艦隊司令的李毅海軍少校站在駛入鹽城港的“八月十日”號戰列艦的甲板上,用憂心忡忡的語氣朝前來視察演習的海軍部長陸銘說道。
陸銘以海軍部長之尊出任軍部總參謀長,與陸軍將領們斗智斗勇,已經很久沒有關注過海軍的日常訓練了。不過此次第一艦隊在鹽城港外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對于這場幾乎囊括了東岸大部分海軍艦船的軍演,陸銘還是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過來看了看,以便近距離了解一下他心愛的海軍的發展近況。
而海軍的主要將領們也抓住了這次機會,開始向海軍部長大人抱怨東岸海軍發展的滯后——即近些年來幾乎沒有添置幾艘新艦,也就今年集中下水了一批,之前已經數年沒造了。
“據歐洲公開流傳的消息,1651年底的時候,英國海軍已經把轉業戰艦的數量提高到80-100艘了(真實數量是88艘),而在十來年前,這個數字僅僅才是二三十艘,這增長速度實在是太嚇人了。”李毅大聲向陸銘抱怨道,“相比較之下,我國海軍的發展速度就顯得過于緩慢、過于常規了,但如今我國的海外利益越來越多,需要保護的海上交通線也越來越長,海軍力量的增長緩慢已經日益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加大對海軍的投入,增加海軍艦隊的規模,是下一階段執委會應當重點考慮的事情。”
“英國軍艦數量的瘋漲,有過去二十年投資偏少的集中性壓力釋放因素在內,這是不可持續的,英國政府也拿不出太多錢繼續像過去三年那樣瘋狂造艦,除非他們從這次戰爭中獲得的好處遠超以往,又或者克倫威爾這個獨裁者繼續在國內征稅投資海軍。”陸銘拍了拍李毅的肩膀,寬慰道:“我們海軍走的是精兵化路線,船大而堅固、機動性高、火力強,官兵們士氣高昂、訓練有素。今年年初部里核算,部分新艦入役后,海軍全年人員薪資將達到67.44萬元、訓練費用也將超過120萬元,要不是海軍自己的小金庫里有大量私掠銷贓費用貼補用度,這一年小兩百萬元的海軍維持費真的能把國家搞破產的。歐洲國家的海軍,沒有一家有我們訓練這么頻繁、這么刻苦、這么科學,所以不要妄自菲薄,要對自己有信心,更要對自己一年花掉的120萬元訓練費有信心!”
“至于說英國、荷蘭兩國飛速膨脹的專業軍艦的數量,難道海軍部或執委會就不擔心嗎?但擔心又有什么用呢?我們的國力目前只允許我們擁有這么大規模的海軍,這已經是極限了,除非我們大幅度削減訓練費用,當存在艦隊,但那樣誰會同意?”陸銘說到這里,微不可覺地嘆了口氣,說道:“一切都要慢慢來,窮兵黷武也要看國力允不允許的。政務院那邊對每年軍費的開支浩大已經怨念很深了,幾次提議要削減軍費投入經濟建設,但都被我們攔了下來。另外,陸軍的情緒也要安撫,不然這拆起臺來軍部的很多事情可就沒法辦了。他們這些年來不但人數被削減,這軍費也是一路走低,從最高峰的超過80萬元降到了現在的55萬元左右,這沒有怨氣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再把有限的軍費向海軍傾斜,難道你想那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家伙起來造反嗎?”
“辦點事咋這么難呢……”聽陸銘說了這么多,知道海軍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擴大的李毅頓時失望地說道。(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