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的命令很明確,那就是要從你們這往山里推進,設立一個新的定居點,以承接即將到來的大量東方移民。”彼得羅夫點了個煙斗,慢悠悠地說道。
“山里?哪邊的山里?山里全是瓜拉尼人!要換俺俺肯定不去。”來自河南的明人生產隊隊長搖了搖頭,說道:“孩兒們和那些瓜拉尼蠻子打了兩年,雖說損傷很小,但都累了,如今就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地歇著。”
“我們村不是第一批。”彼得羅夫吐出了一個乳白色的煙圈,說道:“聽說是大豐堡那邊先來。交建一局已經派人過來打前站了,現在那邊已經有大約一千名南非勞務工過來沿河而上修建定居點了。”
“果然是沿卡馬匡河而上呢,從這兒往山里面,到處都是森林,也就大河兩岸能走人。”生產隊隊長說道:“不過那條河我們不是去探過了么?河道雖然還算寬闊,但只有豐水期能行稍微大一些的船,平常日子也就能走走十幾噸的小平底船而已。而且河道中很多地方淤塞比較嚴重,要是派人清淤的話這工程量可就大了。”
“工程量再大也比在未經開發的森林草原上修建起一個公路或鐵路來要輕松。”彼得羅夫說道,“而且,我聽說前陣子從南邊開過來一條挖泥船,疏浚起河道來效率很高。”
事實上正如彼得羅夫所,現代特種船舶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新建一條1150噸級的蒸汽機帆船后沒多久,就另外開工建造了一艘全新設計的挖泥船。該挖泥船通體由新華夏紅檀木制成,體型胖大,長42米、寬11米、吃水1.6米,使用一個2立方米的抓斗挖取水底的淤泥、卵石等。
其原理是在船艏甲板上方安裝一個可旋轉的蒸汽吊桿——和碼頭上使用的蒸汽吊桿大同小異,當挖取淤泥時,將通過鉸鏈連接在吊桿頂端滑輪上的鐵制抓斗放下。抓斗由于自身重力沉入水底抓取泥土。這個時候,船上的工人將開動蒸汽絞盤,拉動固定在抓斗上的鉸鏈,使抓斗緊閉,然后升出水面。
在抓斗被蒸汽絞盤吊出水面后,操縱蒸汽吊桿的工人將轉動蒸汽吊桿到船舯部的泥艙(或隨行的泥駁船)內,將淤泥傾倒進去,然后再轉回挖掘地點,進行下一次挖泥工作。這種船吃水淺、效率高、適應性強,每小時可挖淤泥40立方米(約120噸)以上,而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機器沒有出故障的情況下),效率堪比2500-3000名挖河工人。
而為了防止船只在工作中出現意外——主要是船只側翻,船的兩側特意建造成了斜坡狀,并在里面加載了壓底鐵,以降低船只重心,盡量將船的側傾幅度限制在5度以內。在這方面,東岸人可是有過教訓的。
當初在這艘挖泥船之前,現代廠曾經還制造過一艘挖泥船,只不過那艘船重心過高,也無防側傾設計,當抓斗在船只一側挖泥時,恰逢涌浪和大風同時襲來,結果發生了船只側翻的慘劇。交通部后來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將那艘船打撈上來,但最后也還是將那艘船拆解了事,損失可謂慘重。因此,這次在設計新船的時候,現代廠的技術人員們格外重視船只的安全搖擺性能,除了以上措施外,還在船只四個角上各安裝了四個500公斤重的定位錨,以進一步穩固船身。
該船使用一臺62.8馬力的大力水手系列蒸汽機作為動力,單螺旋槳推進,航速3節,目前已經開進到了卡馬匡河入湖口的大豐堡,開始進行挖泥作業。現代廠的廠長韋華、總工程師張嘯也陪著交通部的幾位官員們一起來觀看挖泥船的工作,不過他們當然沒坐在這艘被命名為“清塘軍1號”的挖泥船上——他們可不想因為船只側翻而當落湯雞,而是坐在一艘剛剛完工沒多久的1200噸級移民專用船“火箭”號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