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蕭百浪、王鐵錘的四處活動,執委會終于同意設法解決已經拖延了數月之久的包括運盛一號在內的幾艘船只擱淺問題。
執委會初步批復的方案主要分幾步走:1、在幾艘船只擱淺處上游和下游筑壩;2、開挖支流,將上游堰塞的水引流走;3、組織人力清淤,疏浚河道。運盛一號的吃水在4-4.2米左右,而擱淺這一段的河流是一處淺灘,水深不到3.5米,故擱淺約0.5-0.7米。還好,工程量不是特別巨大。
這次執委會調集的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200人。第一天的工作是開挖引流渠,挖出的土方又可以裝袋投到河流中筑壩。這段長約150米的引流渠足足花費了穿越眾一周的時間才大功告成,而與此同時,上游和下游兩處相距百余米的堤壩也已粗具規模。
“堤壩還要壓實。”邵樹德作為前建筑包工頭,這時候也是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建設總指揮。“下游的堤壩先不提,上游的一定要搞好。這次咱不是造個一次性的堤壩,執委會已經決定,上游處的這個堤壩將來要建成混凝土堤壩。你也知道,大魚河水流緩慢,較難利用。已經有工業部門的同志提出來了,可否建個永久性的堤壩,以便我們可以利用起這邊的水力資源建設水力磨坊、水力鍛錘什么的。”
“邵委員,堤壩什么的好弄。關鍵是這通水道怎么建?”劉大發看了一眼邵樹德,小聲問道。這小子如今在建筑隊也算是一個小隊長了,卻還是那副謹小慎微的脾氣。
“通水道我考慮了下,準備在堤壩內部建幾個磚砌的大型涵洞。”邵樹德回答道,“這樣的話也方便以后新建水閘。”
看完了堤壩,邵樹德又親自下到了河道中。河道內的水早已經排干,穿越眾在排水的過程中撈獲了不少魚蝦,算是個意外驚喜。經過這幾天的陽光暴曬,河床已經干硬了很多。建筑隊在河床上擺放了大量木板或蘆葦編制的席子,這樣人踩在上面不容易陷下去。
近兩百人的施工隊伍分作幾段,同時開始清淤挖泥。經邵樹德仔細觀察估算,一個人一天大概只能挖2-3立方米的淤泥,速度不是很快。按照執委會的計劃,河道水深必須疏浚到5米,也就是說必須從現有基礎上繼續深挖1.5米左右。粗粗測算下來,工程總土方差不多在5000個立方左右,需要穿越眾奮戰十天以上。
輕輕嘆了口氣。邵樹德不再語,干脆自己也拿了鐵鍬挖起淤泥來。挖出的淤泥由專人運往磚窯場,然后制作成磚坯燒磚。
2月18日,清淤工作正式完工。隨著邵樹德的一聲令下,層層堆放在堤壩涵洞間的木質臨時止水閘門被抽了上來。四個涵洞口同時涌出了奔騰的水浪,隨著水位的逐漸增高,拖船、駁船最先浮起;當水位攀升到4米以上時,運盛一號也緩緩浮起。
此時下游堤壩處眾人一起發力,開始挖開堤壩中間預留的足夠幾艘船只通過的水道。
王鐵錘已經將貨輪主機發動,當水位不再上升時,開始緩緩前開。此時老張的拖船早已經拖著幾艘駁船開始通過中間預留的水道,水道還算寬闊,加之拖船駁船體積不大,老張的拖船隊在經過一番小心駕駛后算是順利通過,駛向河口。
輪到運盛一號通過水道時,眾人很是提心吊膽了一番。2000多噸的運盛一號寬度達到12.5米,而中間預留的水道也不過十五六米寬,要是一個不小心撞到了堤壩上估計眾人想死的心都會有。幸好王鐵錘的水平還算不錯,運盛一號也順利駛出了水道,一直航行到了河口外海,然后停泊在穿越眾修建的碼頭上。
當王鐵錘放下錨鏈,關閉主機時,碼頭上頓時響起了震天的歡呼聲!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