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初中畢業,連一天高中都沒上直接參加高考,就考上了西北工大,畢業之后進入航空系統工作,僅用了7年時間就成為研究室主任和型號副總師。
常浩南曾經甚至懷疑過,對方是不是也開了掛。
否則真的很難解釋這如同主角般的職業生涯。
“誒,我們大致也能算是同輩人,就沒必要這么客氣了,叫楊工,或者直接叫我名字就好。”
楊韋擺擺手回答道。
從他的角度來看,自然覺得常浩南只是隨便恭維一下而已。
畢竟他雖然已經參與了幾個重點型號,晉升速度也是飛快,但型號副總師這種身份,在航空工業內部應該還不至于到人盡皆知的程度。
真要說起來的話,大概還不如在半年時間內就三次作為先進技術成果
首見殲10(下)
楊韋把常浩南帶到了飛機旁邊的那臺電腦前。
上面正顯示著某種工況下,殲10進氣道入口處的cfd模擬結果。
“我看楊工正在做的計算,應該也是早就對這方面有所研究了吧。”
眼尖的常浩南注意到,在這個建模里面,進氣道和機體之間的六處連接已經呈現出了不同的角度。
而那架即將完成總裝的原型機則還是最開始的設計。
也就是說,楊韋已經注意到了那六根原本只是用來結構補強的加強筋,實際上還可以發揮整流拉渦的作用,進一步降低進氣道抖振,保證嚴苛條件下的進氣穩定性。
并且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相應的優化設計了。
只不過他畢竟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在更改原型機設計這方面,顯然要保守一些。
尤其這還屬于一個錦上添花的部分,優先級肯定要低于保首飛節點。
后面和試飛過程中提出的其它改進內容一起,等到制造03號原型機(02是靜力驗證機,不用作試飛)的時候再一起用上就好了。
“這畢竟是未來的趨勢嘛。”
楊韋點了點頭承認道:
“不過你那篇論文確實給了我不少啟發,否則計算結果也不會跑得這么順。”
“只是可惜,十號工程立項的年代比較早,絕大部分設計資料都是紙質的,想要完全實現數字化設計和制造,就只能等下一個型號了。”
實際上,包括常浩南親自經手過的殲8c還是殲7f,都算是半路出家搞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雖然也發揮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畢竟不如從頭開始的項目那樣通透。
“沒關系,就當是先積累經驗,可以等后面設計殲10s的時候,再考慮從頭搞數字化設計的事情。”
殲10s,也就是雙座版本,在原本的時間線上,是楊韋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