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規矩都是從江南總管府那邊延續過來,和以前的朝廷不太一樣,比如圣旨和政令就是從前的晉王令和尚書行臺令,圣旨必須要政事堂先討論通過,上面有中書和門下大印,這才能交給天子審批,天子批準同意后草擬圣旨,最后還要由門下省的給事郎進行合規性審核,審核無誤后,圣旨才能發出去。
    門下省的一個官衙叫做給事中,黃門侍郎出任主管,由十六名給事郎組成,八人管進,八人管出,嚴格進行合規性審核,比如應該由天子決定的重要政務,只由相國批準了,那這道政令就發不出去,給事郎就會直接封駁,重新走流程上報天子。
    同時給事郎從一開始就對各項政務進行了分類,哪些是部門審批的,哪些是宰相審批的,哪些必須上報天子,如果有緊急軍情,直接交由天子決定了,也要在事后由樞密院提交給給事郎進行合規審核。
    給事中的存在對規范朝廷權力有著極大的好處,大大減少了各種扯皮,也明確了官員的權責。
    裴矩行一禮道:“微臣參見陛下!”
    裴矩長期主管隋朝的外交,多次出使突厥,對突厥了解極深,這也是蕭夏今天召見他的原因。
    “裴相國,我們正在討論鹽稅的推廣實施,又提到了對私鹽的控制,朕想知道,突厥和其他游牧民族鹽的來源,裴相國了解嗎?”
    “啟稟陛下,微臣略知一二,突厥鹽源主要是來源于貿易,我們修建長城,一方面是防突厥入侵,其次就是防商人走私,從魏晉以來,我們對草原并不禁鹽,所以鹽基本上沒有走私,都是通過各處貿易互市輸送到草原,這是突厥最主要的鹽源。
    再其次就是從東胡那邊輸送過去,從前高句麗也大量向草原輸出海鹽,這條渠道已經沒有了,最后幽州商人也會走軍都陘向草原賣平州鹽,估計現在是大頭。”
    蕭夏沉吟一下問道:“突厥占領了鹽川郡,影響有多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