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之狀
李淵一下子呆住了,半晌道:“巴蜀一旦撤兵,就前功盡棄了。”
“請問殿下,巴蜀的八萬軍現在能錢糧自足嗎?”元孝矩問道。
李淵搖搖頭,“能維持一半,另一半需要長安補給。”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撤回一半的軍隊?”
李淵苦笑道:“家主所有不知,目前靠八萬軍隊才勉強維持了平衡,一旦撤退一半,平衡就打破了,首先眉山郡保不住,其次對方水軍勢力就會進入蜀郡了,我們就只剩一個成都縣,一旦被對方切斷補給,成都縣也保不住,這就是一潰俱潰了。”
獨孤陀搖搖頭道:“所以我們才建議你放棄巴蜀,把八萬軍隊全部撤回來,巴蜀不像隴右,隴右關系到關中安危,而巴蜀不是,巴蜀只是擴張,如果自身局勢不利,那么就應該暫時放棄擴張自保,等自己漸漸強大后,再重新奪取巴蜀也不晚,巴蜀和河東孰輕孰重,請殿下自己考慮。”
兩人都不支持募兵,都一致要求李淵從巴蜀撤軍,李淵也明白他們不肯給錢糧,他心中只得嘆息一聲,點了點頭,“我考慮考慮吧!”
元孝矩回到府中,立刻派人去把元壽和元弘嗣請來。
三人在內堂坐下,元壽問道:“唐王找兄長去做什么?”
元孝矩冷笑道:“他想招募士兵,但財政不足,就打算向關隴貴族化緣,我和獨孤陀就拒絕了,明確要求他放棄巴蜀,把軍隊撤回來保河東。”
元壽點點頭,“這才是明智之舉,巴蜀只是暫時平衡,他戰勝不了晉王,遲早要丟掉,應該撤軍保河東。”
元弘嗣在一旁沉聲道:“我剛剛得到消息,李密大軍已經攻下太原城,太原府刺史夏侯端投降了。”
三人都沉默了,太原城被攻破,也就意味著河東道易主了,尤其是李密控制了河東道,想再奪回來,難度大了十倍。
元壽搖搖頭笑道:“李淵丟不起河東,這下子他必須從巴蜀撤軍,全力奪回河東。”
元孝矩負手來回踱步,半晌道:“其實我找你們來,是想商議另一件事,我還想再和晉王談一談。”
因為先帝楊廣之死,蕭夏和關隴貴族翻臉,元孝矩沒辦法,只能全力支持李淵,可現在河東丟了,隴右也丟了,巴蜀也沒有奪下來,李淵勢力只剩下關中、關內和漢中三地了,元孝矩開始后悔了,他想重新抱晉王的大腿。
元壽和元弘嗣對望一眼,元壽問道:“家主覺得和晉王還能談嗎?”
元孝矩沉默片刻道:“我看了晉王出兵巴蜀的討逆檄文,他把先帝之死歸罪于宇文化及的叛亂,點了一串的名字,包括王隆、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趙行樞、陳伯圖、裴虔通、令狐行達、張愷、司宮魏氏,但其中沒有關隴貴族子弟的名字,元敏和獨孤懷恩都沒有提及,我由此認為晉王并不打算和關隴貴族徹底翻臉,考慮到之前我們的交情還不錯,所以我覺得還能再談一談。”
元弘嗣心念一動,問道:“家主勸李淵放棄巴蜀北撤,是不是也有給晉王投名狀的意思?”
元孝矩點了點頭,“確實有這個意思,獨孤陀本來是堅持要奪取巴蜀,但今天他居然和我一個口風,我估計他也隱隱猜到我的意圖,說明他的立場也開始動搖了。”
元弘嗣連忙建議道:“家主可以宣傳宣傳,讓蕭夏的情報點知道是家主勸說唐王放棄巴蜀!”
元孝矩笑道:“這個辦法可以做!”
(請-->>)
投名之狀
元壽又問道:“那家主打算派誰去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