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水為界
正月上旬,江南隋軍和李孝恭軍隊的
綿水為界
這一戰也徹底擊破了李孝恭打算以涪水為分界的企圖,也就是山南道歸晉王,劍南道歸唐王,兩軍最終以實力劃分了界線,以綿水為東西界,以眉山郡為南北界,整個巴蜀,七成歸晉王,三成歸唐王。
一萬水軍,一千艘戰船在綿水上航行,數十個情報點遍布綿水以西,唐王軍稍有動靜,便會立刻被情報點發現,戰船便進行針對性的部署。
隋軍在綿竹縣也部署了兩千軍隊,這樣一來,老君山的硝石礦改在綿竹縣上船,直接沿著綿水南下,最后運送到巴縣倉庫。
二月上旬,蕭夏正式任命張云秋出任山南道安撫使兼轉運使,任命陸鶴鳴出任山南道監察使,開始在山南道實施一系列晉王令。
隨著巴蜀進入一個停戰平衡,戰爭又轉到了東部,春暖花開,北方河流開始解凍,戰爭又進入了一個活躍期。
二月十五日,蕭夏再度出動十五萬大軍,分兵兩路,羅士信統領五萬大軍從濟陰郡殺向東郡,蕭夏則率十萬大軍和數千艘補給船沿著通濟渠北上,浩浩蕩蕩殺向梁郡。
在途中,蕭夏又命令張須陀率本部兩萬軍攻打潁川郡,與此同時,東萊郡的三百艘戰船和一萬水軍則進入黃河,切斷滎陽瓦崗軍北撤的水道。
目前三十萬瓦崗軍有十萬大軍部署在黃河以南,由徐世績率領,而李密則親自率二十余萬大軍和竇建德在河北對抗。
王世充也蠢蠢欲動,他接受了竇建德的建議,兩家聯合對付瓦崗軍,他命令侄子王仁則率五萬軍隊鎮守洛陽,他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從河陽橋偷偷進入河內郡,準備攻打瓦崗軍的后背。
瓦崗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中原老巢面臨晉王大軍的北征,河北又面臨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家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