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玉龍河子弟兵們均是足夠優秀,李辰也才放心地將他們派了下去,讓他們統馭過千甚至過萬的人馬。
六個廂都指揮使,也都是大有來頭,曾經都是李辰的親衛。
李辰的親衛本就是從軍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無論是忠誠度還是頭腦靈活度亦或是文化水平,可以說比起普通的軍中將領還要高出一截。
尤其是他們一直跟在李辰身畔,不斷地學習,同時不斷地參與軍略處的軍機要事,這樣的熏陶之下,他們要是還無法成長起來,那也只能怪他們自己天資愚鈍了。
這一次,也就是因為劉喜子年紀委實太小,才十七歲,所以才沒有被派下去,要不然,劉喜子也下去了,就算不是軍都指揮使,也至少是個衛都指揮使。
不過,這種古代的稱呼實在有些麻煩,李辰叫來叫去的自己都容易搞亂套了,所以,他也在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一仗打完之后,回去后立馬進行整編,然后,全軍上下,從班、排、連、營、團、旅、師、軍開始整編,統一叫法和稱呼,這樣才更有利于軍隊發展建設,同時也給基層部隊戰士以更多向上攀登的希望!
“飛龍嶺東側,直抵大海,有大片大片可供登陸的海灘。
所以,東夷人必定是從那里登陸的。目前來看,白萬喜肯定早就與東夷人相勾連,而東夷人也早就登陸了,甚至,不排除就等著我們進入飛龍嶺,然后他們展開攻擊。
白萬喜,借刀殺人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這里暫時不分析白萬喜的所思所想,而是著重說一說,飛龍嶺東的地勢地貌。
目前,飛龍嶺東側通向飛龍城,主要有三條路。
說是路,其實是三條峽谷。
由南至北排列,分別是白蟒峽、赤練峽、青蛇峽。
三道峽谷雖然東側出口處相臨甚遠,但由東向西卻是呈現逐漸靠攏的趨勢,及至最后,到飛龍城東十五里的黑虎山,三峽合一。
東夷人這一次志在必得,用兵規模肯定不小,昨天晚上到達的,應該只是前鋒部隊,大概一萬五千人。
不過,這山中用兵,也不宜規模太大,否則無論后勤補給還是行軍都會麻煩,我們軍略處經過細致研討認為,東夷人撐死也不會超過七萬人。
但就算是七萬人,量級也不小,而且山高林密,想要快速行軍,唯有通過三道無水或淺水的峽谷,齊頭并進而來。
既然他們的前鋒部隊都已經到了,后面的大軍怕是也要快到了,最遲不超過四天,一定會趕到。
否則再遲的話,他們就有可能喪失與南蕃人前后夾擊我們的機會,甚至被我們救出韓將軍所部。
那,我們軍略處的意見就是,莫不如,趁著他們還未趕到,主動出擊,直接急行軍,搶在他們前面布下埋伏,將這支強力援軍擊潰。
然后,趁山高林密,不利于消息傳遞,我們再返回身來,集合優勢兵力,一舉拔掉飛龍城,隨后再向韓世忠將軍所部行軍,在后面包抄南蕃部隊,將他們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