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為曹操!絕非袁紹!(大章二合一)
中軍營帳。
鄧肯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護國公-埃提烏斯。
事實上鄧肯對此人已經聞名許久,僅僅是見面的
吾為曹操!絕非袁紹!(大章二合一)
這簡直是離譜到家了。
阿提拉一聽喜出望外,直接同意,馬上派人拿著荷蘿莉婭的指環到西帝國,聲稱他們兩人秘密訂有婚約,要求迎娶公主并讓西帝國割讓一半領土做嫁妝。
這怎么可能答應?
于是,這件事就變成了匈人帝國入侵的戰爭借口。
需要講邏輯,但是現實不需要。
也因為這件事,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在民眾眼中形象暴跌,急于挽回一點點的皇帝威信,甚至是連鄧肯這樣的小機會都要死死抓住。
阿妮婭的謀劃能成功,外部因素同樣必不可缺。
營帳內。
諸多的將領統帥已經開始商討具體的戰術布局了,匈人大軍已經集結在了沙隆平原地帶,他們到時候需要臨場發揮,可是這會兒也必須拿出一個章程了,具體是怎么排兵布陣,都要提前有一個計劃。
鄧肯站在后面一不發,腦子里面卻在想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這一戰,他應該怎么打?
他也需要一個預案。
“按照歷史軌跡來說,這一戰帝國聯軍贏得僥幸,也頗為兇險,但是我既然加入了戰爭,那么帝國方面的實力是變強了的,贏得機會只會更大。”
“那么在帝國打贏的情況下,我會面對什么樣的局面?”
“或者說,應該如何應對上帝之鞭-阿提拉?!”
鄧肯的目的很直接。
他是來刷戰功資歷,刷傳說度威望,坐穩不列顛行省總督寶座的。
“第一種預案。”
“戰爭非常順利,帝國軍隊大勝,我率領精銳騎兵直接突臉,陣斬了上帝之鞭-阿拉提!”
“這無疑是最好的情況。”
“我一下子就能獲得大量的傳說度,可以說是直接改寫歷史,成為了整個歐洲舉足輕重的傳說人物。”
“但阿提拉一死,就沒人鎮壓約束日耳曼蠻族了。”
“帝國的疆域恐怕會被沖擊的千瘡百孔。”
“可是跟我沒關系,我的基本盤在不列顛島,陣斬上帝之鞭對我來說是驚人收獲,爛攤子自然有帝國的人來收拾。”
埃提烏斯一直認為蠻族比匈人威脅大,因為游牧民族不可能長久。
“第二種預案。”
“這種超大規模的會戰,我個人的武力也無法改變太多。”
“匈人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上帝之鞭-阿提拉的身邊必定有最精銳的親衛軍,說不定匈人射雕英雄都有很多個,我也很難找到機會在戰場上突死他。”
鄧肯會找機會斬首上帝之鞭,但是他也不會亂來,更不可能直接強沖匈人王庭親衛。
那是找死!
只能等敵人出現破綻,他才會沖擊上帝之鞭-阿提拉的親衛軍,要是沒有機會,他就只在戰場上自由發揮。
“如果沒機會。”
“那么就盡可能按照歷史軌跡來,等待西哥特精銳騎兵士氣暴走,直接沖垮匈人大軍。”
“將他們圍困在馬恩河畔。”(匈人洗劫整個高盧的財富都堆在那,形成了一座車城。)
“這就等于是原定歷史的戰爭走向了。”
“在勝負已分后,護國公-埃提烏斯撤圍放走了上帝之鞭-阿提拉。”
這里就是最關鍵的地方了。
鄧肯的武力雖然驚人,但是陣斬匈人帝國的皇帝,傳說中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依舊非常的困難,可以說是自己也在拿命去搏!
機會很小。
而按照歷史軌跡走,匈人大敗后,上帝之鞭-阿提拉會被困在車城里面,最后護國公-埃提烏斯撤圍放走了他,讓這一場影響歷史走向的大決戰,草草落幕,最后不了了之。
這個結果鄧肯也沒辦法接受。
甚至后來埃提烏斯被皇帝謀殺,放走上帝之鞭絕對是原因之一。
“當袁紹?還是當曹操?”
歷史上沒有新鮮事。
如果鄧肯不拼死力戰強突陣斬上帝之鞭的話,大概率沙隆之戰的結果不會有太大變化。而他要是沒什么機會陣斬上帝之鞭,那么歷史的回旋鏢就有可能會出現。
到時候上帝之鞭-阿提拉被困在了馬恩河畔,埃提烏斯估計還是會想要放他走。
鄧肯追?還是不追?
埃提烏斯放走上帝之鞭,可能有許多的考慮,比如說匈人可以制衡蠻族,兩個人是私交好友,因為戰爭中西哥特人戰功卓越,他們再斬殺了上帝之鞭,必定威震歐洲,再也無法壓制等等。
甚至是不乏他自己想養寇自重,上帝之鞭活著對他更有利等等。
可這些都是護國公-埃提烏斯的理由。
鄧肯不需要考慮這些。
他只需要考慮的就是一點,如果上帝之鞭-阿提拉大敗,他要不要抓住機會斬殺了對方!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