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還是有很多傳世之作的。
張仲景的《傷寒論》,還有《本草綱目》,包括《黃帝內經》等等,都是經典之作。
但是,有關病例的記載很少,大多是一些有關名人的病例。
不過,中醫不只為名人服務,陳平安覺得中醫給人治病的經典案例,都有必要記錄下來。
甚至一些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給治好了,哪怕只是“湊巧”地治好了,那也要大力宣傳,要狠狠打西醫的臉。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傷害一下西醫,怎么顯得中醫牛逼呢?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大夏國京都那場人傳人的病毒,就是從歐洲傳回來的,全世界都沒什么好法子,最后是中醫發力,助力全世界度過難關。
卻偏偏有人看不清,不知道中醫的牛逼。
講真,有點丟人!
如果把這些病例記載下來,印刷成冊,搞好宣傳,不也能慢慢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嗎?
干中醫,首先就得讓中醫人自己有信心。
“師傅,還得是你啊。”
華文雄眼睛一紅,沖陳平安豎起了大大拇指,由衷贊道。
這可不是拍馬屁,是發自內心的稱贊。
雖然病例整理很麻煩,但成就感很足。
舉個例子,同樣一個病例,十名中醫能開出十個不同的方子,因為中醫用藥有“君輔”之分,“君”藥可能相差不大,但“輔”藥區別就大了。
所以,這就需要華文雄找更多的權威中醫人,參考病例,給出不同的解法。
就像是小學生做數學題一樣,同一樣的題,解答方法不一樣。
華文雄感覺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他還能拼,還能干!
“多給年輕人一點機會,你啊,負責審核就行。”
陳平安也有點心疼這個老寶貝兒徒弟了,華文雄醫術可能不如自己,但對中醫,對中醫人這份兒心。
“年輕人一定要多上手,敢上手,敢于論證。”
這是陳平安的來時路。
當年陳平安在醫學院主要是研學西醫,中醫是跟著爺爺在老醫館學的,白天的時候,爺爺總會讓自己上手。
陳平安給人把脈開藥之后,這還不算完,還得接受老爺子的考核。
首先病是如何確診的,憑的是什么,這得說清楚。
開的藥方依據是什么,最后還得問一句有沒有別的法子。
就在不斷辯證的過程中,陳平安的醫術大漲,同時對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這也是為什么,當時陳平安在華文雄面前,在被無數人嘲諷這么年輕不懂中醫的時候,陳平安能夠鎮定自若的原因。
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自己的路子,陳平安不確定,但至少陳平安認為這是個法子,可以嘗試一下。
中醫要改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什么法子都得試一試。
“嗯。我都記下了。”
華文雄眼里有些渾濁,“師傅,中醫慶幸有你啊。”
“扯淡,別給我戴高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