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年3月26日,長安的晨霧還未散盡,位于皇城西側的“金吾衛監控中樞”便已燈火通明。三丈見方的琉璃穹頂下,三十六面青銅鑄就的全息投影屏環列四周,長安城一百零八坊的實時畫面在光影中流轉。值班捕頭陳玄禮握著傳聲筒,目光如鷹隼般掃過密密麻麻的光點——那是分布在全城的三千六百個“天眼”監控攝像頭傳回的信號。
“朱雀大街西市入口,有可疑人員徘徊!”突然,東南角的屏幕爆發出紅光,ai判案系統的機械音尖銳響起。陳玄禮手腕翻轉,青銅操縱桿應聲而動,畫面瞬間放大十倍。只見一名頭戴斗笠的男子正反復打量綢緞莊的門鎖,腰間露出半截墨家特制的撬鎖工具。“啟動三號區域追蹤網!”隨著指令下達,方圓百丈內的十二顆天眼攝像頭自動調整角度,將男子的一舉一動編織成密不透風的監視網絡。
此時的長安街頭,全然不知自己已被鎖定的盜賊還在盤算。他剛將鐵絲探入門縫,頭頂的青銅燈柱突然發出嗡鳴,隱藏的麻醉飛針精準射中后頸。這是墨家最新研制的“守夜人”安防系統,攝像頭一旦判定危險,便能聯動周邊機關自動處置。當昏迷的盜賊被機械臂拖入巡捕房專用通道時,監控室內爆發出一陣歡呼:“第108次自動緝盜成功!”
在監控中樞的技術區,墨家匠師們正圍著新升級的“萬象星圖”系統忙碌。首席技師墨九指轉動刻滿星象的青銅輪盤,長安城的三維模型在穹頂緩緩展開,每一個攝像頭的視野范圍都化作流動的光帶。“大人請看,”他將光帶放大,“東市的酒肆區新增了熱感應攝像頭,即便在黑夜也能捕捉人體溫度,連翻墻的老鼠都無所遁形。”
消息很快傳遍大唐各地。洛陽城連夜啟動“神都天眼”工程,將監控范圍從城區擴展到洛河航道;揚州的漕運碼頭,水下攝像頭組成的“龍鱗陣”日夜監視著來往船只,走私者的任何小動作都會觸發警報;就連安西都護府的荒漠哨所,太陽能驅動的“沙鷹之眼”也在時刻警惕著馬賊的蹤跡。
在清河縣,陳巧娘的“木蘭施工隊”承接了監控桿的安裝工程。她們駕駛著墨家特制的升降車,將刻有祥云紋的青銅攝像頭高高架起。“這玩意兒可比我們挖運河的鐵臂還厲害!”隊員們一邊調試著自動旋轉裝置,一邊笑談,“以后哪家的雞丟了,都能順著畫面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