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年12月12日,清河縣郡的寒風裹著細碎冰晶掠過曠野,卻吹不散青石官道上蒸騰的熱鬧氣息。正午時分,隨著青銅鐘樓傳來雄渾的十二響鳴奏,“清河北站”的墨玉匾額下,二十余名百姓裹著厚實棉襖,正圍著嶄新的大唐牌大巴車翹首以盼。這輛靛青色大巴車足有兩丈長,車身嵌著鎏金云紋,車頂的太陽能集熱板與車側的風車狀儲能裝置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都排好隊!先上老弱婦孺!”頭戴氈帽的車長揮動著青銅制檢票牌,嗓門洪亮。車門緩緩升起,露出內部寬敞明亮的空間:三十六張檀木座椅鋪著羊毛軟墊,過道盡頭的青銅門后,是墨家特制的移動廁所——采用虹吸原理與微生物分解技術,全無異味。抱著孩童的婦人驚嘆:“以前去縣城得雇牛車顛簸半日,如今這鐵疙瘩竟能裝下這么多人!”
車廂內,十五歲的少年阿虎正興奮地摸著車窗。這并非尋常琉璃,而是墨家新制的“防風晶板”,既能隔絕寒氣,又能通過調節夾層中的水銀控制透光度。“爹,快看!”他指著車頂的傳聲筒,“報站聲比戲臺上的鑼鼓還清楚!”隨著齒輪轉動聲,傳聲筒中傳來甜美的女聲:“下一站,梨花渡,距離到站還有三刻鐘。”
與此同時,在清河縣的公交調度中心,巨大的青銅輿圖占據整面墻壁。數十個紅點在地圖上緩緩移動,代表著行駛中的公交車。值班員轉動操作桿,通過電報機與各站點實時聯絡:“03號車注意,前方橋面結冰,啟用防滑鏈!”墻角的“時辰鐘”格外醒目,十二時辰刻度搭配日晷投影與機械報時裝置,精準到每一盞茶的時間。
“這鐘樓與公交的時辰同步,可是陛下欽點的大事。”調度中心主事展開奏章,羊皮紙上朱批醒目,“要讓百姓看著鐘擺,就能算準車次。”他指向窗外,新建的公交站臺皆配有小型鐘樓,青銅鐘面刻著《乘車指南》,從購票流程到應急措施一應俱全。
當暮色染紅天際,一輛開往長安的長途大巴正穿越太行山道。車內,紡織女工秀娘望著窗外飛速后退的山巒,眼眶泛紅。她懷中抱著的包裹里,是給久病母親買的天山雪蓮。“以前舍不得盤纏,三年才回一次家。”她對鄰座的商販說,“現在每月發了工錢,坐這大巴,睡一覺就到長安買藥,來回還不耽誤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