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越來越大,沸沸揚揚的,都脫離了此事本身。
    甚至驚動了皇帝。
    “……誰在背后推波助瀾?案子不大,甚至沒上到大理寺的資格,怎么滿城議論?”皇帝問心腹太監。
    “皇后娘娘前些時候去替大皇子祈福,人人夸贊她;緊接著,她弟弟就逼死了鎮南侯府的人。恐怕是兩件事連在一起的。”
    “皇后這是受了無妄之災。”皇帝說。
    又問,“案子如何斷的?”
    “派去抓人的衙役,是鄭三公子收買的,他們都招了。現在,雍王府要巡城司衙門拿出證據,給駱公子清白。”太監說。
    “證據呢?”
    “沒有。那幾個跟著鄭三公子的隨從,活不見人、死不見尸。案子斷不了,人一直關著,這才民怨沸騰。”太監道。
    皇帝沉吟。
    “傳召雍王。”皇帝說。
    民憤到了如此地步,可能會造成混亂,這是不容許的。
    雍王也許想為妻族出頭,可也要適可而止。
    安穩是最要緊的,誰也不可打破盛京城里的穩定與繁華。
    皇帝有點惱火。
    太監去傳旨,大理寺少卿王堂堯卻求見。
    皇帝對他印象不錯。
    “……陛下,這是故意抹黑皇后娘娘、污蔑鄭氏。微臣愿意替陛下和娘娘分憂。”王堂堯說。
    “如何分憂?”
    “此次輿情,竟是從市井坊間流傳開的。陛下,鄭霄與駱宥爭端在春山書院附近,他二人皆出身功勛門給他。
    “……已經流傳到市井了,是麓山書院的學子們做的,要保駱宥。這是向朝廷示威。”隨從說。
    朝廷和皇帝,一向很在乎學子們的意見。
    “駱宥是傷了人還是殺了人,尚未有定論,麓山書院怎會這個時候站出來?”
    王堂堯一下子就想到了緣故,“是裴應。”
    他對車夫道,“去趟嘉鴻大長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