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夫妻同心,經歷太多風風雨雨。
所以對姜權很了解。
但凡他決定的,便不會更改。
……
……
涇陽縣。
家家戶戶皆是掛著白燈籠。
全都是披麻戴孝,燒著紙錢。
悲慟的哭嚎聲響徹縣城。
“王爺!”
“王爺!”
“你怎么就這么走了……”
此刻是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涇陽自古就一直都是寧王的封地。
每次組建親衛,也都是從他們這挑。
涇陽人作戰勇猛,打起仗來沒的說。
為此有很多人都爵至高位,擔任官吏。
但還有很多人戰死沙場,尸骨無存。
自從寧闕繼任王號后,對涇陽縣也都多有偏袒。免去所有賦稅,同時還將上好的良田交給他們耕種,還提供田牛和耕犁。同時招商引資,給涇陽的經濟注入活力。寧闕還有意削減涇陽親衛的數量,終于是讓百姓們過上了好日子。
他們還沒來得及向寧闕匯報消息,誰能想到寧闕就這么死在了高句麗。如此英年早逝,他們豈能不悲痛?
“都別攔著我!”
“我現在就去王陵陪葬!”
“王爺對咱們家是恩重如山,如果沒有王爺,咱們家早早就餓死了,我這條命就是王爺的。他戰死在高句麗,我必須得給他守靈!”
老者雙眼通紅,很是堅決。
他是涇陽的老人。
當初涇陽蝗災,便是寧闕出手相助。
這份恩情,他們是怎么也還不完。
“爹!”
“要去也是我去!”
“你去個屁!就你也配給王爺殉葬?”老者眼神冰冷,怒斥道:“老子讓你去當親衛,結果卻沒被選上,只能在涇陽種地。你連戰場都沒上過,哪來的資格殉葬?”
殉葬這事其實自古就有。
像是高祖病逝后,殉葬人數超過五千。
還都是壯男壯女。
殉葬的多了,對國力而絕非好事。
所以文帝時期就把殉葬給廢了。
并且明令禁止不得殉葬。
只是耐不住有些人非要殉葬……
就如老寧王戰死后,足有百余人自殺殉葬。
想著陪伴老寧王。
這還是老王妃出面勸阻過的。
否則死的人會更多!
“老李頭,咱們一塊去!”
“我這一把歲數,早早也活夠了。”
“咱們都去王陵,陪著寧王。”
“寧王最喜歡熱鬧,可不能讓他孤孤單單地走。”
“還有我!”
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門口。
大部分都已經是上了年紀的。
缺胳膊斷腿的也不在少數。
“當初咱們沒陪著老寧王。”
“現在,可不能讓寧王失望!”
“好!”
老李拄著拐杖,連連點頭。
“既是如此,那咱們一塊去!”
“你們要去做什么?”
戰馬嘶鳴聲響起。
馬車是堪堪停在門口。
姜權怒氣沖沖地走了出來。
“姜……姜大人?!”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