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書院。
虞籍自飲自斟。
兩側還有書童伺候著。
而后就揚起抹笑容。
抬手落子。
“姜尚書,你輸了。”
“哈哈,還是太師技高一籌。”姜權無奈苦笑,抬手道:“看著太師如此輕松愜意,在下還真是羨慕。”
“老夫現在是無官一身輕。”
“留在這六藝,倒也是挺好。”
“每日教書育人,看書撫琴。”
“偶爾還與大儒辯經。”
“仔細想想,朝堂確實不太適合我。還是在這六藝舒服,無拘無束,老夫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是啊!”姜權自嘲地笑了笑,抬手示意書童退下。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注視著虞籍,嘆息道:“太師告老歸鄉,過上這閑云野鶴的日子,吾等可就遭殃了。我就不明白了,陛下好端端的變化為何這么大?明明已經平定叛亂……”
“呼——”
虞籍長舒口氣。
神情透著幾分無奈。
顯然是不太想提這個話題。
別看他是看著奉帝長大的,可他始終覺得奉帝很有心眼。這并非貶義,因為奉帝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
“我們的奉帝太過在乎權勢。”
“老寧王死后,他趁勢收回軍權。”
“去年,他基本就已廢了相權。”
“將六部徹底收為己用。”
“同時自六藝提拔諸多年輕弟子,安插在各個郡縣和朝堂之上。又大膽啟用新的將領,也是頗有成效。”
“寧闕還未繼承王號時,奉帝就已著手削藩。你大可想想,削藩最大的阻礙是異姓王嗎?”
“太師的意思是?”姜權心里猛地咯噔了下,“陛下還要削寧王的權?”
“早晚的事。”
虞籍是頗為平靜。
包括寧闕在內,也都提到過。
大奉就只有一個親王。
那就是寧王!
當初高祖起事時,就曾立下過誓。說是只要寧王愿意出兵相助,屆時便可和寧王共享天下。只是首代寧王很識趣,最后沒再提這事。因為忠心耿耿,封地就被安排在涇陽,僅僅只有一個縣。
這是信任,其實也是防范。
只是歷代寧王都恪守祖訓,支持奉帝。加上封地又僅僅只是一個縣,所以威脅始終不算大。
“奉帝,從來就都沒變過。”
“他有多勤政,姜尚書是知道的。”
“每日批閱文書,事無巨細皆是由他親自審閱。不把文書批完,他就不睡覺。這種人,又豈會不貪戀權勢呢?”
“可……可是……”姜權顯得有些糾結,“他與寧王,不是最好的手足兄弟嗎?況且寧王的性格如何,所有人都知道。他對陛下,不可能會有威脅。”
“此事就難說了。”
虞籍心里其實隱約猜到。
只不過他不愿意說出來而已。
畢竟沒有證據的事,他不便多說。
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道。
這些年來寧闕都在暗中調查葫蘆谷之戰,想要知曉老寧王戰死的原因。而當初奉帝卻急于蓋棺定論,難保不會有各種猜測。
難道說,傳是真的?
奉帝和老寧王的死有關系?
然后田仲勛說出了其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