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承德二年,金天會八年,齊國政通人和,海晏河清,有了幾分亂世之后的治世景象。
雖然西門慶并未停止南北兩場戰爭的準備,但這些軍備之事都被他統統放手交給了欒廷玉、童貫、宗澤、王進、湯隆、凌振等大臣去做。
武皇帝西門慶本人卻是每日里與程萬里、慕容彥達、趙明誠、秦檜等宰執文臣聚在一起,研究如何發展齊國經濟,改善民生。
且不說水泥的推廣讓修橋筑路、建造屋舍城池變得輕松了許多,大大改善了各地的交通,減輕了勞役,也不說醫用酒精和消毒概念的推廣又救了多少人命等等技術上的改良,只是西門慶制作印刷的世界簡圖,就讓齊國的官民百姓大開眼界,對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認識。
在西門慶的有心鼓勵與推動下,沿海富有冒險精神的人越來越多,一只只新造的海船往來于高麗國、日本國和東南亞諸島國,在為自己賺來豐厚的貿易利潤時,也讓齊國的市舶司收稅收得盆滿缽滿。
戶部尚書秦檜為此樂開了懷,甚至帶頭響應西門慶探索世界的號召,鼓勵江寧的秦氏族人造船出海經商。
與秦檜一樣,朝中大臣們在見到海洋之利后,也紛紛鼓勵自己的宗族下海,去南洋,甚至是跟著阿拉伯人向印度洋探索。
既然齊國已經以開放的眼光來看世界,有征服遠洋的志向,那么近在咫尺的臺灣島當然不會被放過了。
臺灣島早在戰國時代就被中原人所知,當時被稱為“島夷”,也算是東夷的一支。
前后漢和三國時期,中原王朝稱臺灣島為“東鯤”或“夷洲”。
隋、唐以后,中原王朝對臺灣島改稱為“流求”。
中國人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代。sm.Ъiqiku.Πet
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水軍渡海到達時稱“夷洲”臺灣。
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夷洲的生產和生活形態。
到了隋代,中原大陸和臺灣島的接觸日益增多。
據載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島,“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
是時,大陸和臺灣已有貿易往來。
此后由唐到宋的數百年間,大陸沿海百姓,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
有此基礎,西門慶怎能再讓那臺灣島孤懸化外?
西門慶讓徐文帶兵登上流求島和澎湖列島,再島上建立了齊國的政權。
因為流求島和澎湖列島開發程度很低,西門慶將其劃歸福建泉州管轄,并派軍民上島屯戍。
從此,臺灣島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沿海的世家大族和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從海洋貿易和流求墾拓上獲了利,陜西五路的土豪們距離大海太遠,只能將目光投向了西域貿易。
齊國收復河西走廊諸州后,通過西州回紇與西域諸國重新建立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