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商討救亡之策,西夏國國主李乾順,宗室貴族濮王李仁忠,舒王李仁禮,以及貝中撒辰、罔存禮等興慶府中的大臣都齊集一堂,甚至連失去兵權多年的老將仁多保忠也被請入了宮中。
然而,面對靈州失守,楚軍只在都城百里之外,而軍心已亂的不利局面,朝中重臣商討了許久,也拿不出一個對策。
李乾順望著殿中的群臣,也是暗自嘆氣。如今的危局,與自己在軍事上太過依賴兄弟李察哥也有一些關系。
李乾順親政后,將兵權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晉王李察哥,其余宗室濮王李仁忠,舒王李仁禮雖然也是擁戴李乾順的忠臣,但都是被任命為文官,沒有甚么掌軍的經驗。
舒王李仁禮倒是曾經在韋州擔任過監軍,與軍中一些將領有些情誼。
然而,韋州軍團已經全軍覆沒,舒王李仁禮的老部下們在韋州或死或降,沒有一人逃了出來。
舒王李仁禮在悲痛之余,也是束手無策了。
老臣貝中撒辰、仁多保忠二人曾經與嵬名阿吳一起掌握兵權,并誅滅權臣梁乞逋,為李乾順鞏固皇權立下過汗馬功勞。
然而李乾順親政后,就將兵權從這些老將手中收回,所以貝中撒辰、仁多保忠也不理軍事許多年了。
并且,此二人也垂垂老矣,即使是李乾順想要臨危拜將,都不知他二人還能騎上馬出征否。
罔存禮則干脆就是損兵折將,從靈州城敗退回來的,早已被楚軍殺得喪膽。
在接連失去了晉王李察哥、大將李良輔和老將嵬名阿吳后,李乾順手下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統帥大軍的將才。
雖然興慶府周邊還亂哄哄地集結了從各地趕來的十多萬大軍,但殿中之人都不認為能夠憑此擋住楚軍的攻勢。筆趣庫
正在眾人胡亂出些主意,卻連自己都難以說服之時,薛元禮卻匆匆忙忙的趕回了興慶府。
薛元禮向國主李乾順和群臣細述了此番出使楚國的見聞,說以他之見,楚國皇帝張邦昌懦弱無能,朝中實權皆在那楚軍主帥西門慶手中。
薛元禮說,自己已經與楚軍主帥西門慶談判,但結果卻是西門慶拒絕大夏提出的一切和談條件,誓要滅亡大夏。
殿中群臣紛紛表示不解,那楚國權臣西門慶與大夏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為何不能網開一面,卻要統帥大軍在這西北邊僻之地死磕,定要置大夏于死地呢?
薛元禮回答說,以自己在楚國境內了解的信息分析,楚軍主帥西門慶的確是有不臣之心。
為了能夠積攢足夠的威望,對皇帝張邦昌取而代之,那西門慶想要贏得一場國戰。
原本,最好的立威對象是北方的金國。
領兵收回河北、河東和燕地的功績,足以讓西門慶名正順地對金國扶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取而代之,坐上皇帝寶座。
可是,西門慶害怕與強大的金國開戰,就將立威的對象改為了大夏國。
薛元禮告訴殿中諸人,說到底,別看那楚軍主帥西門慶對大夏咄咄逼人,強橫霸道,他其實也是一個欺軟怕硬之輩。
若是遇到金軍,想那楚軍主帥西門慶必然知難而退,不敢造次。
聽完薛元禮之,濮王李仁忠雙目放光,站出來問道:“那楚軍主帥當真畏懼金軍么?”
薛元禮點頭應道:“千真萬確,自金軍滅宋立楚后,不僅是那楚軍主帥西門慶不敢招惹金軍,楚國的所有將領都畏金軍如虎。
若非如此,那楚軍主帥西門慶本是京東路人,與金軍占據的河北只隔一條大河,他何必舍近求遠,花費數月光景,翻山越嶺的來打我大夏?”
“可惡!此賊欺軟怕硬,竟然將我大夏當作他的墊腳石!”筆趣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