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州是宋、楚兩國西北邊境防范西夏國入侵的邊塞重鎮。
這渭州城,古時原名平涼。
平涼之名起始于南北朝十六國時的前秦甘露二年(公元376年)。
前秦天王符堅為了宣揚自己平定前涼國的功績,在隴山以東的涇河流域設置了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
到了唐宋時期,平涼更名為“渭州”。
渭州,是因渭水而得名。
渭,指渭河,南北走向的隴山是涇渭二水的一條分水嶺,嶺東的溪流匯入涇河,嶺西的溪流都匯入了渭河。
涇河與渭河都向東奔流,在京兆府匯合成一條河流。
平涼地處隴山以東的涇河流域,與渭河可是八竿子都打不著。
正所謂“涇渭分明”,那么涇河邊的平涼緣何要用“渭”字命名呢?
其實,渭州這個地名最早誕生于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原治所在隴山以西的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境)。
當時在隴西設置渭州府,是因渭水而得名,可謂實至名歸。
從北魏直到隋、唐,渭州府管轄的地盤包括隴西、定西、漳縣、渭源、武山等地,與平涼并存于世。
因此,渭州之名誕生,起初與平涼并無關系。
平涼改名渭州發生在唐朝中后期,改名的原因是大唐軍隊敗給吐蕃軍隊,丟了老渭州隴西的地盤。
就在渭州府從隴西遷移到平涼的二十二年前,大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平涼城西涇河北岸的虎山之下,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史稱“平涼會盟”或“平涼劫盟”。
當時,平涼一帶被吐蕃占據,吐蕃大相尚結贊借約唐會盟平涼之際,企圖伺機劫持唐朝主盟使渾瑊。筆趣庫
因吐蕃在軍事上屢遭挫敗,尚結贊遂圖謀劫獲渾瑊,以除掉得力唐將。
平涼劫盟以吐蕃縱軍劫使毀盟告終,突襲事件中唐軍死五百余人,被俘一千余人。
唐朝名將,檢校司空渾瑊奉命與吐蕃相尚結贊會盟時,因無戒備為吐蕃軍所劫,后只身逃歸。
吐蕃人劫盟后,又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后退至清水縣境內。
平涼劫盟發生后,唐蕃關系惡化,戰事再起。此后雙方三十余年未再盟和。
在你死我活的爭斗中,唐軍奪回了平涼,但卻失去了渭州府。
無奈之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將渭州府原治所遷至平涼。
從此,平涼正式更名渭州,歷經唐、五代十國、宋等朝代,一直沿用至楚,歷時三百多年。
因為從平涼(渭州)順著涇河可以直接沖到長安城下,自大唐時代起,平涼(渭州)就是長安城的一道重要門戶。
無論是西來的草原少數民族鐵騎,還是東來的大唐王朝的浩蕩軍陣,都把隴東平涼作為一道相互攻防的門檻。
今日你得勢時跨過來耀武揚威,明日他占強時又跨過去劫掠燒殺。
大唐神都長安城一片繁花似錦歌舞升平的景象,誰知僅在數百里之外的平涼,卻是一片刀光劍影,尸橫遍野,肅殺凄涼的景象。
突厥人來了又走了,吐蕃人走了又來了。
叛軍進攻長安先要攻克平涼,勤王之師收復失地必要借道平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