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師道、姚平仲、折彥質等人都是各路勤王軍的將領,皇帝趙桓讓這么多武將參會,圣意已經昭然若揭。筆趣庫
主戰派大臣李綱一看這架勢就來了勁,他對皇帝上奏說道:“金軍在城外虛張聲勢,實際上其兵不過六萬,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組成。
我們集結在城下的勤王之師已經達到了二十余萬,是金軍的三倍多。
而且,金軍孤軍深入重地,猶如虎豹自投檻阱,我們不必和他們角一日之力,盡可用計戰勝金軍。
為今之計,不如扼守關津,斷絕金軍糧道,禁止金軍抄掠,分兵收復京城北面失陷的郡邑。若是金軍的游騎敢外出,就出兵攻擊他們,再用重兵逼近他們的大營下寨,堅壁不戰,就象周亞夫當年困七國之兵一樣。
等金軍糧盡力疲了,讓將士與金軍檄取誓書,金軍為了脫困必會歸還三鎮。
屆時我軍可縱其北歸,金軍北渡黃河時,我軍待其中渡而后擊,必定大勝。”
李綱這番話跟之前種師道所說的謀略相近,皇帝趙桓聽了之后深以為然,感覺戰勝金軍不是難事。sm.Ъiqiku.Πet
李綱見圣上贊同自己的見解,心中頗為自得,認為建功立業就在眼前,趁機向皇帝趙桓討要兵權。
李綱說道:“勤王之師漸集,兵家忌分,非節制歸一不能濟,愿敕師道、平仲兩將聽臣節制。”
李綱的意思是讓種師道、姚平仲等將都聽他的指揮,由他掌握二十萬勤王軍的兵權。
在李綱看來,自己的這個請求合情合理。
李綱現在的職位是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所謂“親征行營使”就相當于皇帝在軍營中的代表,并且皇帝趙桓早就明由他總攬守城事宜,“許便宜從事”。
再者說,尚書右丞是副宰相的文官職務,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傳統,由他來統領西軍勤王諸將最為合適。
然而,在皇帝趙桓的心目中,卻不是這么看的。
要論領兵打仗,西軍名將種師道可比李綱強多了。種師道在邊庭與西夏軍交戰數十年,方才打下一個“老種經略相公”的名聲,李綱是一個以前從未上過戰場的讀書人,如何能與種師道相比?
說白了,李綱不過是機緣巧合,因為金軍圍城時沒有良將在京城中主持局面,才能夠從一個從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躍進到正二品的尚書右丞。
太常寺少卿是負責祭祀事宜的官員,當初讓李綱領兵守城,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如今要與金軍在城外交戰,當然需要精通兵法的將領指揮大軍。而這個人選,皇帝趙桓認為非種師道不可。
皇帝趙桓委婉地拒絕了李綱的提議,沒有讓他節制諸軍,而是在行營司之外,另建了一個宣撫司,任命種師道為宣撫使,以姚平仲為都統制。
隨后,皇帝趙桓下旨,升種師道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由他統領四方勤王之師。.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