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后周太祖郭威,當年不過是唐莊宗李存勖手下的一名小兵,后來逐漸成為劉知遠的得力干將。
如此看來,五代幾乎是沙陀人的天下,讓他們為后世漢人著想,根本就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事情。
那么,石敬瑭向契丹稱臣,認比自己年輕的耶律德光為父的這件事,算得上厚顏無恥么?
其實從輩分上來看,石敬瑭認耶律德光為父沒什么大問題。
遼晉結盟時,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機互為兄弟。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也就是石敬瑭是李克用的孫女婿。再看耶律德光,他卻是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與李嗣源同輩。
雖然關系隔得有點兒遠,但是按照輩分來算,石敬瑭認耶律德光為義父,并沒有任何問題,與后世所謂的年齡大小毫無關系。
所以,真正令漢人們感到羞恥的不應該是沙陀人石敬瑭自稱“兒皇帝”、認輩分更高的契丹人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而應該是朱溫弒君時,大唐各方諸侯無人應援,冷眼旁觀以保存實力,甚至還有一些在趁火打劫,以至于朱溫成功篡唐,自立后梁。
至于后人口誅筆伐攻擊石敬瑭引契丹兵滅后唐這個問題,更不值一提了。
后唐內亂,李嗣源的第三子李從厚討伐李從珂失敗后,曾向石敬瑭求助,然而石敬瑭選擇幫助李從珂。
但李從珂登基后不相信石敬瑭,對他各種猜忌,先是于清泰二年派武寧節度使張敬達駐兵代州,以監視石敬瑭。第二年,李從珂又調任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意圖削其兵權。筆趣庫
石敬瑭拒絕調任,結果被后唐軍隊包圍,心有不甘的他只得宣布叛變。
在發現自己打不過時,石敬瑭這才向契丹求救。
說到底,這不過是沙陀人政權的內部爭斗更替,與漢人何干呢?
至于說石敬瑭把長城割讓給了遼國,這更是無稽之談。要知道,后世看到的山海關-懷柔-居庸關-大同一線的萬里長城,是直到明朝以后才得以修建完備的。五代時契丹騎兵多次往來穿梭于幽燕地區,哪里有甚么可以阻擋他們的長城呀!
總之,石敬瑭是五代時期一個很獨特又很微妙的人物。在那個“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的戰亂年代,其個人能力以及品德操守起碼是中上水平,不應該背負那么多罵名。
至于沙陀人石敬瑭為何被不斷丑化,最終變成了著名的“漢奸”呢?其實全與兩宋文人有關。
北宋一代,士大夫們一方面享受著百年和平帶來的富足生活,一方面又地圖開疆,做著天下一統的美夢。
這些士大夫們毫不關心北方鄰居契丹早已從草原部落轉化為文明帝國,燕云十六州也從來不是大宋國土的現實,也不想探究宋朝武功不利的自身原因。當與契丹作戰失利時,他們就推卸自己的責任,歸咎于前代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讓大宋失去地利。
到了南宋,半壁江山、衣冠南渡,文人們不能正視自己的失敗。他們的國仇家恨需要一個宣泄出口,于是第二次神州陸沉的黑鍋,就逐漸被扣到了一個沙陀人身上,永遠無法掙脫。
自欺欺人,何時休矣!.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