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的消逝與重建》
——論《揾啲意義嚟》中的空間詩學與存在焦慮
文\\元詩
在當代粵語詩歌的版圖中,《揾啲意義嚟》以其獨特的語質地和深刻的存在之思,構筑了一座關于\\\"地標\\\"的隱喻迷宮。這首詩表面上在追問地標的位置,實則探討的是現代人精神坐標的模糊與重構問題。詩人通過粵語特有的韻律和詞匯,將個人經驗升華為普遍性的人類困境,在看似簡單的重復與追問中,完成了一次關于存在意義的多維探索。
詩歌開篇即以三個并列的空間——\\\"屋企嘅,學挍嘅,單位嘅\\\"勾勒出一個現代人日常生活的拓撲結構。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構成了我們存在的三維坐標,而\\\"地標\\\"則是這些空間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節點。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使用了粵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多少嘟有俾咗啲嘅\\\",這種口語化的表述賦予了詩歌一種親切的當下感,同時也暗示了地標分配的隨意性與不完整性。地標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圖騰,而成為可以被\\\"俾\\\"(給予)的普通物品,這種降格處理恰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意義體系的貶值過程。
詩歌第二節中\\\"佢哋,佢哋有過佢哋嘅地標\\\"的重復,制造了一種時間上的距離感。\\\"有過\\\"二字確認了地標的歷史性存在,同時也暗示了其當下的缺席。這種缺席不是物理性的消失,而是意義感知的斷裂。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代際之間地標傳承的困境——\\\"遞日噈喺蘇蝦佢哋嘅,地標\\\",未來的地標將屬于下一代(蘇蝦),那么當下的地標在哪里?這一追問將詩歌從空間描述轉向時間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時空交織結構。
詩歌的核心部分以排比句式連續追問\\\"地標喺邊度?\\\",并通過一系列否定性表述構建了一個地標無處可尋的悖論空間:\\\"唔喺叢林,噈喺大海\\唔喺身邊,噈喺天際\\唔喺腦維,噈喺al……\\\"。這些對立項——叢林與大海、身邊與天際、腦維(思維)與ai——構成了現代人尋找意義的全部可能場域,而地標卻在這些場域之間游移不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腦維\\\"與\\\"al\\\"(人工智能)的對立,這直接將詩歌帶入了后人類語境,暗示了人類思維與人工智能在意義生產上的競爭關系。地標既不在傳統的人類思維中,也不完全被ai所掌控,這種雙重否定揭示了一種更為深刻的存在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