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梨膏有商業價值,我們可以辦廠大量生產梨膏,既能解決梨子滯銷問題,也能完成定點扶貧任務,這真是一個絕好的主意。”
洛俊瞬間就覺得擔子輕減了不少。
“在這里辦廠,還能解決富余勞動力的問題。”
“但是,梨子只能收一季。”
杜紅英友情提醒。
辦一個廠,那必然是要長年機器開動,總不能干兩個月養十個月吧,工人和機器廠房設備這些開支可是不允許你歇業的,而且,要賣什么樣的價格才能養活兩個月打魚十個月曬網的廠子?
這些都是問題。
“這兒還有什么特產可挖掘呢?”
洛俊道:“他們有大櫻桃,有蘋果,我們可不可以做水果罐頭、蘋果醬之類的賣?”
結果一問李村長,蘋果是青的小的品種,有很深的果酸味兒,只能純粹的當水果吃不能深加工。
大櫻桃倒是可以做水果罐頭。
杜紅英知道一句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里的人祖祖輩輩能延續繁衍下來,那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一問,果然,這山里出產的東西還是挺多的。
菌子就是最常見的。
同樣的道理,因為菌子小氣,運輸極為不方便,新鮮的菌子沒法走出大山。干菌子也有,但是還是得等商人進山來收購才能換錢。
“所以,山里是有資源的,只是沒有利用起來。”
“對,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讓它們走出大山。”
這對普通人來說,談何容易呢?
但是,對杜紅英來說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要什么有什么的她,最不缺的就是資源。
比如食品加工廠這一方便,集團公司名下是有一個加工廠的,這些年沒有做大做強,但由當初的二三十年已經發展到了一百多人,而這一百多人當中,退伍傷殘士兵占了一大半,市場沖擊之下效益并不是很好,但只要能做得動,能養活這一百多號人,集團公司也并沒有將廠子關掉。
一個企業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單單是為了賺錢了,而是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一百多號人背后就是一百多號這家庭的生存。
所以杜紅英的經營理念就是一旦支楞起的攤子輕易不要關停,以免造成工人失業。
她是見識過紡織廠下崗的慘狀的,也知道那些年普通工人的苦和痛。
“那我們先下山吧,仔細研究一下這山里的資源,好好討論一下方案。”
杜紅英見天色已晚:“小方,我們現在下山能行嗎?”
開夜路還是挺危險的。
“我肯定是沒問題的。”方師傅很自信:“這條路我經常開夜車,不過我們最多只能開到山腳下就已經是夜里十一二點了。”
“那也行,在鎮上住一宿明天再回去。”
總好過在山里過夜。
自從去深山村遭遇過自然災害后,杜紅英對在山里過夜有了心理陰影。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