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英一直說過,花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老杜同志要做好事,要去建那個村小杜紅英半點意見都沒有。
幫誰不是幫呢,她的初衷就是回饋社會。
她始終堅信,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輩子她有足夠的能力掙足夠多的錢,也有足夠的本事去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老爹做的這個好事很好。
自從改革開放后各地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出門打工掙錢的也多,一出門就是兩三年不回家,孩子丟在家里給老人管,他們用時間換金錢倒也比以往的時候日子好過得多,但不得不承認在大家看不到地方依然還有人過得很苦。
“小學的事兒倒也好辦。”杜天全道:“洛廠長這邊和那邊鄉上對接就好,只是吳大爺讓我幫吳李勇找親生父母的事,我是沒有辦法了,你看你那邊能不能幫一個忙。”
“行,爹,你給我說說當時的情況。”
在長征路上的紅軍的后代,這身份可不簡單。
“算著時間當年那位李同志應該是二十來歲吧,建國都四十多年了,如果還健在,也是七八十歲了,這事兒得抓緊時間辦。”
時間不等人啊,別讓人留遺憾。
“好,爹,我知道了,我這就找人幫忙。”
杜紅英能找誰。
高志遠……人家還在掃雷呢,十天半個月才回來一次,尋親這種事兒他根本就顧不上來。
給別人好像也不太行,不由得想到了一個人:公公是個老革命,不知道他有沒有走過長征,但是對這一段歷史絕對是很熟悉的。
當下就將電話打了過去。
巧的是,老趙同志正在家里休息。
“當年情況特殊,確實有不少的同志將孩子寄養在了根據地的老鄉家里,后來他們也千方百計的回去找過,結果能如意的人少之又少。”
要么夭折了,要么又被送人了,要么搬遷失聯了。
“像你說的這種情況,當時是誤以為孩子沒有了,讓老鄉幫忙安葬但孩子還給救活的少之又少,我這邊會盡量幫忙找找。”
“爸,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合適不合適?”
“你說。”
“我想要不然以登報的方式來尋找吧。”杜紅英道:“如果他們還在人世的話,應該都有每天看報紙聽廣播的習慣,以一篇報道的形式登報尋親,相對來說更簡單直接。”
“嗯,這個主意不錯。”老趙同志道:“是陜甘支隊是吧?我這邊讓人查查當年的檔案,看現在歸屬哪一個軍區,看看能不能幫得上忙。”
兩條線同時進行,能找到吳李勇的親人才是最重要的。
杜紅英將登報的事兒告訴了杜天全。
“可以可以,就是不知道找誰寫。”杜天全想起來了:“對了,杜二娃這次跟我去了山里,回來真的變乖了不少,還寫了一個作文,小靜給他指點了一下,修改后讀給我和你娘聽呢,寫得還不錯。”
“小靜說以前只知道樂樂有寫作天賦,沒想到杜二娃這次的作文都寫得這么生動,這么好,小靜還鼓勵他去投稿呢。”
“噢,是嗎,寫了些什么?”
杜紅英想老杜家這是要出大文豪的節奏了嗎?
小小年紀寫的作文田老師居然說可以投稿。
“寫的是什么內容啊?”
“就是寫的吳李勇的身世,寫陳老師的奉獻,寫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