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顧二妹嫁到那家人才知道,兩個柜子里的谷子都是借的。
婆家一共四兄弟,老大有殘疾,她嫁的是老二,婆婆身子不好。一進門就是長嫂,洗洗涮涮都是她的事,一個人要洗七個人的衣服煮七個人的飯吃。
“后來老三老四長大都是招出去給人當上門女婿了,顧二妹男人也沒個手藝,就是在地里刨食,一家子日子過得拘謹得很。”大舅媽道:“顧二妹之所以回來得少,是路費都沒有,又嫁得遠,聽說來一趟得坐小驢車,又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車,然后再到我們縣城坐汽車……”
看吧,她就知道,肯定是被騙婚了。
都說媒婆的嘴兩塊皮,邊說邊移,死的都能給你吹成活的,更何況確實是活著的呢。
這就是為什么嫁女兒要嫁知根知底的人家的原因了。
杜紅英聽著親娘和大舅媽小舅媽她們聊著顧家的情況也很心累心酸。
“紅英,你說要培養顧波的事,到底是個什么章程?”
“顧波很會編竹篾,正好云霧山村那邊也出產竹子,就在那邊辦一個竹編加工廠吧。”
“紅英啊,篾貨這個東西我們農村里多的是,家家戶戶的男人都會編,一個籮篼一個背篼也賣不了幾個錢,這個生意怕不好做噢?”大舅媽連忙出阻止。
“就是就是。”小舅媽也很擔心:“這個東西又只有賣給農村人,城里又沒有人種谷子的玉米,城里人又不買。”
“舅媽,你們看過顧波編的篾貨嗎?”
“我們坐的竹椅子就是他編的。”
“是,那是大物件,他還編了些小東西。”
杜紅英他們回家時,顧波將自己閑著沒事編的小竹筐等都拿了給她,杜紅英正好有用,就帶回來了。
“這個小燒箕兒還乖呢。”
“這個提篼這么小,能裝什么東西?不適用。”
“這個圓盤盤倒是可以裝點瓜子。”
兩個舅娘邊看邊說,杜紅英就笑了,她們真的只能看到用途,看不到藝術價值。
蘭勇說得對,國內竹編太粗糙了,編制的生活用品在農村實用,在城里是沒有市場的。要出口創匯,必須走高精路線。
所以,她要把這些小玩意兒郵給蘭勇,讓他看看這些有沒有出口創匯的可能。
還有就是,讓蘭勇也郵一些外貿樣品和資料回來,讓顧波學著點編。不說一模一樣,至少要知道是朝哪個方向編才能掙錢。
“大表叔不可能就一直在山上吧,要不接下山來……”
“你大表叔說了,哪兒都不去了,就在山上,落葉歸根。”陳冬梅道:“顧波一時半會兒的怕是要守著他爺爺。”
“那就讓他先學習。”杜紅英想還得找個人管理這個竹編加工廠。
思前想后的,最后想到了老杜同志。
要不,讓他發揮發揮余熱?
“不得行,我現在忙得很。”杜天全連忙道:“文物研究室那邊要考古那個墓群,因為去年底出了一點事工作暫停了,前幾天所長還打電話通知我,讓我準備一下,隨時可能去上班。”
高志遠突然就想起了李明的犧牲,給不成和那個墓葬群有關?
一問,果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