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來當初鄭珠儀能從天牢逃出,是被異國奸細所救?他們救她,圖什么呢?
又是怎么救出的呢?
鄭珠儀不見后,虎賁衛一邊追捕她一邊進行內部肅清,當時很多有嫌疑的人以及擔責的人被處置、調崗,最終定案是說她買通并引誘了獄卒。
現在看來沒那么簡單。
“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抓住鄭珠儀!”
緋晚對宮外的人手傳了這樣的指令。
她隱隱有一種預感,捉到鄭珠儀,能讓眼前迷霧豁然開朗。
在緋晚傳出指令的當日,朝廷派出的大隊人馬,就在距離京城二百里的野外,將那伙襲擊晏后車駕的流寇擊潰了。
幾百匪徒,當場擊殺九成多,剩下的捉回來審問。
于是查清了這群人的身份。
有受災后落草的流民,有本就嘯聚山林的土匪,還有外邦人。
襲擊鳳駕乃是挑釁皇室的謀逆重罪。即便那是要送到京外休養的皇后,也依舊是皇后,大梁尊嚴豈容挑釁。
隔日,這些人便被送到法場當街斬首。
鄭珠儀不在其中。
但這對皇帝和朝野來說不重要,他們并不知道流寇里還有鄭珠儀。
因為鳳駕被公然襲擊,朝野掀起了一片一血國恥的浪潮。
自從去年韃子入城以來,又發生了好幾件韃子搗亂的大事,若是大梁再這么隱忍下去,豈不是窩囊到家了?!
朝中不光是許多官上書,文武官員也有大批支持討伐番邦的,還有一些武將寫了血書自動請戰。
民間,更是怨氣沸騰。
許多書院學生到官府門口,甚至皇城門外聚集,聯名上書請求朝廷發兵雪恥。
最近的茶館里,酒樓里,處處可見人高談闊論北瞿的不義。
市井街頭,小孩子滿街跑著唱歌謠,暗指天象中將星閃耀,今年是最利發兵之年。
大勢如此,皇帝在早朝時詢問眾位大臣對伐瞿的態度,不少人都支持,但重臣們卻持兩種態度,爭執不下。
以首輔為首的一派官員,勸大家稍安勿躁,伐是一定要伐的,但不是現在,要準備充分緩緩圖之。
這些人官位還挺高。
早朝爭執了幾日不得結果,皇帝將幾位閣臣叫到辰乾殿奏對。
又聽他們爭執了一會,皇帝問:
“李愛卿,你堅持暫時不發兵,所頗為有理。只是,朕問問你,何時發兵最為合適呢?”
首輔李耀回稟:“陛下,臣以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策。我大梁忍讓瞿國良久,討伐勢在必行,以揚國威。但是,若倉促發兵,不利于戰,且一旦開戰,勞民傷財。所以臣竊以為,一邊厲兵秣馬準備征戰,一邊向瞿國發去國書,威懾責問,若瞿國能俯首道歉,并賠款補償,則我國威不戰而揚,豈非兩全其美?”
皇帝深深盯他一眼。
繼而微笑頷首。
“愛卿向來持重,此法倒是可行。只是,若瞿國不肯道歉?”
李首輔道:“那么臣到時候,會第一個支持即刻發兵討伐!”
皇帝又問:“去瞿國送國書并問責其不義之行,愛卿以為,誰去合適?此次非同小可,朕欲派一位重臣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