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型雷達開機!三,二,一!測試開始!”就在空軍列裝兩種新式戰機的同一時間,一名穿著白大褂的德國技術工程師低著頭,端詳著自己的記錄本命令道。
“開機!”坐在他前面的,是一名雷達技術員,他扳開了面前的開關,為整個雷達通電。
一個特殊的,閃爍著微弱光芒的雷達屏幕上,顯示著雷達波束的模擬信號開始出現,看上去非常的直觀。
雷達的早期型號,傳輸的都是類似心電圖一樣的波動信號,需要雷達操作者分析之后,才能得到一個模糊的數據。
德國已經將雷達信號進行了整合,類似后世的那種雷達屏幕開始出現,并且可以直觀的反應出目標的距離。
在雷達屏幕上有刻畫好的同心圓,這些表示向外擴散的距離,一個同心圓就代表著十公里,非常的直觀方便。
有了這種屏幕,雷達操作員的工作量就直線下降了,而且雷達對于火控方面的貢獻,也就被體現出來了。
只要雷達足夠精確,就可以引導戰列艦主炮開火,在視距外攻擊目標。加上火炮校正飛機,就可以非常快速精確的擊中遠處的目標。
d型雷達,就是德國開發出來的最新型的遠程火控雷達,它的探測距離超過70公里,有效引導距離也有25公里以上。
它可以非常精確的指揮戰列艦上的火炮,而且它的體積也只能安裝在戰列艦上。
為了達到較好的精度和完美的可靠性,這種雷達犧牲了體積,現階段的d型雷達只能安裝在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上。
電視機的復雜顯像管技術被用在了高級雷達上。從此之后雷達士兵不用進行專門的波束辨析培訓了,他們只要能看懂屏幕上的亮點就可以了。
這讓德國最新型的雷達擁有了非常直觀的距離還有敵人數量的表述,也提高了德國雷達的性能指標。
“目標距離本艦23公里!坐標71-23,可以立即開火!”看到了雷達上的刻度,雷達員對著話筒匯報道。
“測距儀那邊什么情況?能不能給出精確的距離預測?”一名上校軍官站在艦橋上,側過臉來問身邊的副官。
“長官,測距儀給出的結果是22公里到26公里之間。假目標太小,觀測儀器無法做到太準確。”副官開口回答道。
“可以開火!”放下了望遠鏡,一直沒有說話的將軍昂著下巴,開口命令道:“按照雷達給出的數據開火,讓艦載機匯報打擊情況!”
戰列艦上也有艦載機,這些水上飛機負責為戰列艦超視距打擊提供火力校正引導。
只不過這種情況,一般都只能發生在雙方都只有戰列艦,或者己方已經獲得制空權之后。
不然的話,冒險起飛戰列艦上的水上飛機去引導炮擊,很容易被對方的戰斗機擊落。
現在是雷達測試階段,起飛飛機觀測炮擊結果自然是不會發生什么危險的,所以也就不用去擔心被擊落了。
“轟!”卑斯麥號戰列艦的前主炮突然開火,1號炮塔上的一門381毫米口徑重炮噴出了一團火焰。
“轟!”2號炮塔在不到半秒鐘之后也噴出了耀眼的火焰,又一發炮彈被用同樣的角度打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