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奧康納中將害怕自己的部隊再一次遭到重創,所以親自趕回到了韋維爾上將的指揮部。
“將軍!我們現在必須撤退,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浪費時間。就有可能被敵人徹底包圍!”他一進辦公室,就對韋維爾上將說道。
韋維爾上將當然也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非常不妙,如果德國人真的兩面夾擊,加上拜爾迪內的意大利軍隊,英國北非的力量有可能陷入滅頂之災。
所以,韋維爾上將放棄了在這里堅持的打算,下達了一個幫助隆美爾攪渾局勢的命令:“我知道!放棄輜重……不要收拾了,先離開這里再說!”
他這邊放棄了抵抗,并且讓自己的軍隊立刻撤出戰斗,一下子讓拜爾迪附近的英國軍隊陷入到了更混亂的情況之中。
原本剛剛組織起來的,還有一些戰斗力的部隊,隨著這個命令再一次土崩瓦解。
機動能力較強的部隊,開始乘坐汽車快速離開,丟下的輜重數都數不清。
畢竟英國的補給要比意大利人的好上不少,所以運輸到拜爾迪外圍的東西也越多。
這些東西現在都成了英國士兵丟棄的垃圾,或者干脆成了阻礙他們撤退的攔路石。
也正因為如此,現在急著從這里撤退的英國士兵們,留下了一大堆讓德國人看著都眼紅的“破*******如說堆積如山的帳篷還有已經挖好了的戰壕陣地,還有一些只出了一些小毛病的卡車,就那么丟棄在路邊。
當然,還有帶著汽油味道的淡水,還有一些來不及炸毀就被放棄了汽油,最讓大家歡喜的,是還有堆積如山的食物……
德國步兵沖入英國防御陣地的時候,眼前就好像是過圣誕節一樣。
韋維爾上將撤退了,他跑了,而且義無反顧的跑了,按照他的想法,他要故技重施,一口氣撤退到馬特魯去。
在他的撤退計劃里,撤退到馬特魯可以拉長敵人脆弱的補給線,還可以立刻得到已經部分到達的澳大利亞第6步兵師的支援。
有了這個前提條件,韋維爾下令讓自己的軍隊開始后撤,實際上也不能說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做法。
至少在之前,面對意大利第10軍團的進攻的時候,他祭出了這一招來,確實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但是悲劇的是,韋維爾忘記了,他面前的這支部隊已經換人了,并不是機動能力不強的意大利軍隊。
這些德國軍隊可以一路從托布魯克附近追殺到拜爾迪,那他們似乎就能從拜爾迪一口氣打到馬特魯去。
韋維爾上將和奧康納中將帶走的英國部隊能不能成功退入埃及邊境,并且安全到達馬特魯,這個現在還不知道。
可是另一件事情現在已經非常明確了——他這么一撤退,被隆美爾甩在身后的英國零散部隊,現在全都失去了接應和后勤補給。
分散在隆美爾部隊身后的英軍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也無法回到拜爾迪附近去拿屬于他們的補給和物資。
彈盡糧絕又分散凌亂的英國軍隊終于還是決定放棄了抵抗,他們對任何可以找到的敵人投降,向一支槍都沒有的意大利俘虜們交出了自己的武器。
一天之內,至少有5000名英國士兵向軸心國軍隊投降,韋維爾上將的羅盤行動,因為隆美爾的提前加入,變成了一場先勝后敗的悲劇。
差不多有1萬2000名英國士兵在這場戰斗中戰死或者被俘虜,意大利被英國俘虜的至少2萬5000人被隆美爾的部隊解救了出來。
這場戰役打到現在這個階段,甚至已經不能說是意大利輸了——因為至少按照損失來說,英國人的損失已經足以讓意大利人滿意了。
和歷史上殘酷的東線不同,北非的戰場上現在還充滿著中世紀騎士決斗一樣的畫風:雙方打一場,然后輸的人投降,大家甚至可以一起禮貌的吃晚餐……
隆美爾決定讓自己的裝甲部隊單獨去追殺撤退的英國軍隊,而他本人帶著已經略顯疲憊,并且抓了足夠多俘虜的英國步兵,在拜爾迪附近休息一天。
他也擔心自己的后方運輸線的安全,英國分散的步兵在他身后的反擊讓他不得不謹慎的考慮問題。
如果他急功冒進,被對方趁亂切斷了補給,那就糟糕了。畢竟坦克部隊在進攻的時候雖然好用,可沒有補給油料就和廢鐵沒有什么區別。
由英國韋維爾上將發動的北非對意大利第10軍團的反擊“羅盤行動”,至此,因為德國非洲軍團加入徹底以失敗告終。(未完待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