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量科學家們的測算,以及人工智力的模擬推論,依照這個白種物理學家的設計,新型的重力炮效率提高了零點六倍左右,不光是潮汐力范圍,更還有重力系數,而且他更是給所有科學家開啟了一扇門窗,如果采用能量重疊等等技術,或許重力炮還可以提高更大的威力。
事實上,這名物理學家也坦,他的靈感來自于王光正當時在避難所里采購的那些三級宇宙文明的造物,比如采用原子空間凝聚的液體,空氣等等,這種在極小空間內的重疊技術,給予了他新型重力炮的靈感。
如此種種,希望號的科技一直在持續進步著,目前已經有科學家討論冷凝氫聚合反應堆的可實現性問題,雖然距離完全造成冷凝氫聚合反應堆可能還有十年以上的研究時間,但是這已經是可以看到與期待的未來了,而到那時,希望號可以說已經半只腳踏入到了三級宇宙文明層次上。
然后
希望號離那綠光已經越來越接近,到目前為止,希望號已經離那綠光僅有不到十天的時間,但是對于綠光的進入問題依然還是懸之未決,關鍵點便在于這綠光到底是不是所謂的星路,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不是所謂的遺跡呢?
而且這真是所謂的遺跡,這種要依靠催眠來吸引宇宙文明的做法,實在是讓人感覺到不寒而栗,感覺更像是充滿惡意的吸引,或許是高級宇宙文明為屠殺而做的一切,就像是曾經地球上的食蟲草那樣。
正因為如此,是否進入綠光依然是目前希望號的焦點問題所在,一是除了這綠光里的星路以外,希望號真是別無他路可走,二是隨意進入的危險真的太大了,要說進入這綠光中,不說別人,連姚源都是心有遲疑。
所以,是否進入這綠光中的議題直到現在都還沒解決。
最后激進派與持重派好不容易得到了妥協,先使用無人駕駛機進入其中進行偵察,取得這綠光內部的數據之后,這才決定是否進入綠光之中,當然了,若是進入之后就一去不返那也是有辦法可以想的。
那就是使用一根超長的納米纜繩,將其伸入到這綠光之中,之后再收回纜繩,可以通過這種物理連接狀態來確認這綠光到底是什么,以及綠光背后到底是什么,若是纜繩呈切割狀態,或者消融狀態,那么這綠光的危險性就太大了,很可能是一種超高等的能量體,那么希望號就是萬萬不可能進入到這綠光范圍內的了。,總而之,為了確保希望號的絕對安全,關于如何探測綠光的議題與計劃已經有了十多個,隨著科技的進步,所能夠使用的探測設備與手段也逐漸增加,比如之前提到的兩種以外,還有虛擬能量設備,以及納米機器人,超粒子轟擊等等方式,而以希望號目前的科技產能來看,要制造這些探測設備其實連一天時間都用不了,所以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探測這綠光內部的情形,姚源將每一份合理的探測計劃全都批準了,唯一的要求是所有探測計劃只能夠使用無生命的機械與人工智能,不允許使用任何人類志愿者。
時間便在這樣的等待與商討中慢慢過去,在希望號航行的這三個月時間里,陸陸續續已經不知道有多少萬的宇宙飛船進入到了綠光之中,而在這片宇宙空間依然是有無數的宇宙飛船徘徊著,進入了一批,又來了更多的一批,直到這時,希望號上的民眾們才知道,這個宇宙比想象中的更加擁擠熱鬧,只是因為人類進入宇宙的時間太短太短了,所以才會覺得這是一個空寂的宇宙,更何況,真正的宇宙文明可不是一兩艘,或者一兩百艘飛船可以形容的,像人類文明這樣的存在,明明只有一艘飛船,明明只有幾十萬人口,卻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勢頭,這可能全宇宙也找不出幾個來。
正因為如此,只有一艘飛船的人類文明,才會更加慎重與謹慎
終于,希望號來到了綠光的邊緣地帶,再前進一萬公里,就是那綠光范圍內了,直到這時,所有人才更加明確的看到了這所謂的綠光,與其說是光,倒不如說是綠色的霧氣更合適,就仿佛是籠罩在那一片宇宙空間的霧氣一樣
“無人探測機起飛,人工智能控制系統正常,創世粒子屏蔽裝置正常,監控設備正常,能量系統正常”
“一號探測計劃啟動!”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