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后的內容,讓兩人都感到震驚。
那是一段老式數控機床的啟動指令序列。
“數控機床?”陳默感到有些疑惑,“誰會把這種東西錄在磁帶里?”
阿杰搖了搖頭,“不知道,但這段指令序列肯定有它的價值。”
兩人決定順著線索追蹤下去。
他們從這段指令序列入手,開始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信息。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線索:上世紀八十年代,某家軍工企業曾經生產過一批類似的數控機床,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倒閉了。
陳默和阿杰立刻趕往那家軍工企業曾經所在的深山。
經過多方打聽,他們找到了一位隱居在山中的退休工程師。
工程師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藍色工作服。
他看著陳默和阿杰,眼神中帶著一絲警惕。
“你們是誰?來這里干什么?”他問道。
陳默將磁帶和紙條遞給工程師,解釋了他們的來意。
工程師接過磁帶,仔細聽了一遍,
“這段指令序列……”他喃喃自語,“是當年我們廠子生產的數控機床的啟動程序。”
陳默和阿杰屏住呼吸,等待著工程師的下文。
“當年廠子倒閉的時侯,我把這段程序刻進了孫子的玩具發條盒里。”工程師緩緩說道,“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竟然還有人記得它。”
陳默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有人默默地守護著技術的火種。
回到融媒l中心,陳默將這段音頻加入了《銹河》檔案庫,并增設了一個新的分類:“遺落協議”,鼓勵更多的人打撈那些沉默的技術記憶。
阿杰坐在修車鋪門口,望著夕陽將小鎮染成一片金黃。
最近,鎮上的老人們開始用收音機播放楚墨的演講片段,頻率固定在98.7mhz——正是當年國營廣播站停播前的最后一個頻道。
阿杰原本有些擔心,這樣公開播放可能會暴露風險,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他正準備更換頻段,突然,他看到一群聾啞兒童圍坐在天線桿下,用手語比劃著節拍。
他好奇地走上前,詢問一位正在教孩子們手語的退休郵電職工。
“他們在干什么?”阿杰問道。
“他們在感受電磁波的節奏。”郵電職工笑著解釋道,“我教他們用震動感知電磁波,把演講的語調轉化為觸覺的韻律。”
阿杰愣住了。
他沒有想到,這些聾啞兒童竟然用這種方式,感受著楚墨的演講。
他突然意識到,真正的技術傳承,不應該只是局限于少數人的掌握,而應該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即使是那些聽不見聲音的人。
阿杰迅速回到工作臺前,開始編寫新的協議。
他將語音信號轉化為低頻脈沖,適配助聽設備和盲文終端,讓聾啞人和盲人也能感受到演講的內容。
他將這個協議命名為“地脈傳輸”,寓意著信息的傳遞就像地脈一樣,無聲無息,卻又無處不在。
阿杰悄悄地將“地脈傳輸”接入了縣醫院的公共系統,讓更多的聾啞人和盲人能夠受益。
趙振邦站在齊齊哈爾老工業基地的廢棄車間里,望著眼前的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二十名學生,正圍著一臺三十年前的萬能工具銑床,加工著新型風力發電機葉片的模具。
圖紙來自新疆技校的遠程協作,材料是回收的高鐵護欄。
空氣中彌漫著機油的味道,還有一種淡淡的金屬摩擦聲。
車間里光線昏暗,但學生們的臉上卻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趙校長,您看,這個角度怎么樣?”一名女學員抬起頭,笑著問道。
“再調整一下,弧度要更流暢一些。”趙振邦走上前,親自指導。
“老師說,機器會說話,只要你肯聽。”女學員說道。
趙振邦點了點頭。
他深知,這些老舊的機器,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歷史的見證,是老工業基地曾經輝煌的象征。
幾天前,趙振邦接到通知,國企代表即將抵達考察“銹帶聯盟”的改制方案。
他沒有組織任何迎接儀式,而是直接帶領代表團走進了這間廢棄的車間。
考察團的成員們看著眼前的一幕,都感到非常震撼。
他們沒有想到,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這些學生竟然能夠創造出如此驚人的成果。
考察團離開后,趙振邦收到了一份密報:上級決定暫緩收編“銹帶聯盟”,轉為“特區試點”。
趙振邦知道,這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勝利。
這只是上級為了穩住局面,采取的一種緩兵之計。
他在會議紀要的末尾,加了一句:“試點可以,但主心骨不能換。”
深夜,趙振邦獨自一人站在辦公室里,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
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夜的寂靜。
趙振邦拿起電話,聽筒里傳來一個焦急的聲音:“趙校長,不好了!吳青山在巡線途中突遇雷暴,一處關鍵塔基出現接地異常!”
雷聲如通無數戰鼓在耳邊擂動,豆大的雨點砸在吳青山的蓑衣上,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