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光伏事業部的資產規模為,為1400萬港幣。單晶硅轉換效率達到12.1%,多晶硅轉換效率達到7.8%。研究正在持續進行中......請陳生指示。”
與前面幾位部長匯報時的長篇大論非常不同的是,最后匯報的徐德明短短幾句話就說完了。
說完之后,徐德明臉上出現明顯愧色,腦袋深深地埋了下去。
趙金寶和周建光都很是同情地看向徐德明。
同為各有專長且又滿懷理想主義的創業‘理工男’,徐德明的遭遇可是比趙金寶和周建光差了太多太多。
在歸入鳳凰旗下之前,趙金寶的電池廠雖然開工嚴重不足,卻有著穩定盈利,至少維持得住。
周建光的液晶廠雖然舉步維艱,生產出來的黑白液晶片也能賣給電子表、鐘表、游戲機等生產廠商用作產品屏幕。或者是賣給其它相關廠子作為小型儀表盤屏幕。
比如汽車儀表盤、電話機來電顯示屏等。
這些零碎收入基本上能夠讓周建光的廠子活下去。
但徐德明廠子生產出來的光伏發電板就不一樣了。
真要說的話,徐德明廠子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相當上乘,其性價比并不比歐美同類產品差。
但是其質量再好,也沒有達到在世界上獨占鰲頭的超然地步。
以至于歐美國家建設實驗性太陽能發電廠的時候,很少采購徐德明的產品。
畢竟現有多晶硅光伏板發電的建設成本在14美元瓦高位。單晶硅更是高達21美元瓦。
比現有傳統電力建設0.3美元瓦左右的價格高出了幾十上百倍!
這就導致徐德明廠子的產品大量堆積在倉庫里,幾乎連送都送不出去。
到鳳凰集團收購他的廠子時,徐德明總投資達3000萬港幣的廠子只估值1400萬港幣。
但廠子卻欠了外界1600萬港幣。
已經是嚴重的資不抵債。
鳳凰集團以0元全部接下徐德明廠子的資產與債務不說,還額外補償了徐德明200萬港幣。
當然鳳凰集團一接手廠子,立即就清償了廠子所有外債。
所以徐德明匯報之時才扭扭捏捏地說廠子資產1400萬。
“徐部長不必感到難為情。公司對你的專業能力是高度認可的。你過去沒有把廠子經營好,并不主要是你自身原因,更多是生不逢時......”
看到徐德明的壓抑情態,陳國泰微微一笑,語出由衷地柔聲安慰。
陳國泰如今已經調查清楚。
前些年(1970年左右),在石油危機的影響下,太陽能發電技術在漂亮國開始發端的時候,全世界都對光伏發電充滿了狂熱激情。
西方世界都無比樂觀地認為光伏發電這種清潔能源技術會在短時間里突飛猛進,迅速成為主流能源。
他們因此而大力投資光伏研究。
徐德明也是在那段時間里服務于漂亮國多家相關公司,學到了一身相當過硬的光伏產業全鏈條本領。
他就雄心萬丈地回來港城,想盡辦法籌集資金,展開了激情澎湃的光伏創業。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光伏方面的研究只在初期進展快速,然后很快就遇到了嚴重瓶頸......
“光伏產業要在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隨著單晶硅和多晶硅轉換效率提升到極高程度,再加上其它光伏組件技術的極大進步,才能把建設成本壓縮到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那時候才會劇烈爆發......在那之前根本不要想在光伏上面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