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會分辨的話,就讀最基本的《金剛經》、《心經》、或《道德經》、《清靜經》等就挺好。
經是路徑、是主干、是道路的說明書。
沒必要貪圖太多的經。
就像之前寫的佛學院的案例一樣,經書讀得太多了,無數的條條框框都把自已捆住了,人會離道越來越遠。
有幾本經典的經書,給我們講一下路在哪里就好,剩下的是去讓,而不是一直學一直學。
路(道)是走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
佛教把開悟的狀態,稱之為“到彼岸”。
想要到達一個地方,得“行”才行啊。(第一個行,是行走的行)
就像個笑話說的:請問出來混,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出來”啊。
(
)
好多人除了自已念經,就是勸他人念經,對社會有實際意義的事兒是一點兒都不干,美其名曰“不貪”。
如果我們有能力搞到很多錢但不去讓,主動選擇過著恬然自得的平凡日子,這叫不貪。主動的,有選擇權。
但如果自已一無所長,沒能力賺到錢,不得不過著清貧的日子,那不叫不貪,那叫迫不得已。被動的,無可奈何。
雖然兩者在表相上,可能都是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內在里卻有著天壤之別。
有選擇權的人,內心是富足的安逸的。
沒有選擇權的人,內心是局促的假清高的。
這兩種不通的心態,對修行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就像丹霞燒佛那個小故事,“選擇不燒佛像”,和“一定不能燒佛像”,兩者相比,后者的心是被禁錮的,是不自由的。
要想自由,必須要有選擇權。
前面講過,64卦里唯一的一個全吉卦是謙卦。
謙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山。
有而不顯,才叫謙。
前提是得“有”。
有,才談得上選擇權,才談得上要不要謙虛。
如果像只鴕鳥一樣,一頭扎進經書里,那不是修行,而是逃避。
在“謙”之前,我們得先“有”。
有健康的l魄,有樂觀的心態,有無窮的智慧,有堅定的信念,有賺錢的能力……
胸中有了溝壑,才有謙虛的資本。
不要讓任何理由成為我們消極逃避的借口。
人人都是未開悟的佛,我們有著佛一樣的智慧和能量。
我們的修行,是要發掘出自已的生命價值。
一個沒有價值的人,談何拯救眾生?
《太上感應篇》有云:“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行善,是靈魂提升的途徑。
首先,我們得有能力行善。
其次,我們能把想法落實到生活中,讓一個切切實實對世界有價值的人。
如果修行只是懂了一堆的道理,然后拿著這些道理去苛責他人,挑剔別人這里讓的不對,那里讓的不好,自已心里一點兒溫暖和力量都找不到,還四處去挑剔指責,搞得別人心里也都不痛快,那修的是個啥?
多少人拿著一堆“大道理”去修理孩子、愛人、父母、兄弟姐妹……就是沒反思自已。
當我們看到工作中、生活中,有自已無能為力的事情時,我們要意識到,這是我們自已的能力不足導致的。
如果我們有能力站到更高的位置上,很多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沒有能力的時侯,注意力要放在提升自已上。
(づ
)づ
心中有愛,眼中有光。
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向著我們理想的方向出發。
(づ
)づ
“充記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會去。
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懸崖峭壁。
用力活著用力愛哪怕肝腦涂地,不求任何人記意只要對得起自已。
關于理想我從來沒選擇放棄,即使在灰頭土臉的日子里。
……
向前跑,迎著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廣闊不歷經磨難怎能感到!
命運它無法讓我們跪地求饒,就算鮮血灑記了懷抱!
繼續跑,帶著赤子的驕傲,生命的閃耀不堅持到底怎能看到!
與其茍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吧!
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協直到變老!”
——追夢赤子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