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是人民報社的編輯,他本來就是受了領導的派遣才來跟高文玥對接商業廣告這件事。
李越在看到那三句廣告語時,他就已經很驚訝了。
這三句廣告語乍一聽只是朗朗上口,只有李越知道,這個廣告語寫的有多成功。
李越還陷在廣告語的震驚之中,他就聽到高文玥說捐錢的事情。
捐,捐錢李越詫異的問道。
高文玥肯定的點頭說:是的,我們每賣出一瓶罐頭就捐出一毛錢。我們高氏企業會成立一個幫扶基金會,將捐出來的錢通過基金會的名義去幫助廣大的老百姓。
高文玥此次跟總工會的合作,她賣出了一萬瓶罐頭,這就意味著她要捐1000元出來。
在這個還吃不飽還穿不暖的年代,高文玥一次就捐出1000元!
李越這才明白,為什么一個商業廣告的版面會派他過來采訪。
要知道,這可是人民日報的報社,每天排隊來打廣告的老板們數不勝數。
在北京,有錢也不一定能使得上那根筆桿子。
畢竟,人民日報的商業版是很有限的,能登的廣告宣傳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高文玥說的每一點,都符合人民日報的要求。
何況,這件事的本質上還充滿了公益性質,這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對老百姓有益的好事。
李越是個熱血青年,這一點,高文玥后來發現了。
因為,當說到捐錢時,李越是那樣的激動,他甚至自動請纓繼續負責這件事的后續,他希望可以跟進捐款發展進程。
高文玥自然欣然答應,她和李越約定好,以后每月統計一次高氏罐頭的銷售額,到時候高氏基金會的費用花銷明細可以做公開透明制。
而報社這邊,他們可以每月幫高氏企業做一次宣傳,順帶將捐款的進展公布出來,這就等于給予了高文玥后續合作的機會。
所以,當李越說這次的廣告費是1000元時,高文玥非常豪爽的答應了。
花一千塊錢登一年的廣告,這筆買賣在高文玥這里還算合理。
高文玥要請李越吃飯,對方連連拒絕,他急著回去撰寫稿子。
李越很快離開,高文玥站在原地不禁露出微笑,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居多的,她又為高氏企業減輕了一點工作量。
短短三天的時間,北京突然流行出一種美食,一瓶名為黃桃罐頭的美食突然流露在高干所和養老院。
黃桃罐頭成為一項高檔食品,大家開始四處打聽到哪里能買到黃桃罐頭。
李越沒有讓高文玥失望,他一連為高氏罐頭登了三天的廣告,在第三天的時候,他將高氏罐頭的訂購聯系方式寫了上去。
隨后,高文玥就開始了漫長的接單時間。
總工會的帶頭效應反響還是很大的,高文玥帶著陳放和周青陸陸續續拜訪其它訂購單位。
即使那些大單位已經打電話表示要訂購,高文玥還是親自登門拜訪了一遍。
初來乍到的重視感,高文玥是玩的明明白白。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