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后面立著一個大屏幕,在所有選手分組成功后,會將分組結果展示在其上。
主持人的播報還在繼續,屏幕上分組結果也滾動展示著。
……
4號選手,凌益,a組。
5號選手,蕭瀟,b組。
6號選手,馮之麥,a組。
7號選手,馮止離,b組。
8號選手,梁祺,a組。
9號選手,施菡,b組。
10號選手,韓瑾,a組。
……
13號選手,孫梨阿,a組。
14號選手,程邈蒽,b組
……
整個a組被幾家大公司包攬。
程禮娛樂五個人,祝曉曉,凌益,馮之麥,韓瑾,蕭瀟,其中有四人在a組;
肖琪娛樂三個人,白盈盈,梁祺,馮止離,兩個人在a組;
除此之外,戚嘉悅是《極限女團》節目組背后資方主捧的選手。
還有銘心娛樂嗯啊姐妹孫梨阿和程邈蒽,孫梨阿在a組。
這幾家大公司里其他的選手,也都基本在b組。
所有參賽選手的序號是根據熱度初始熱度排序,熱度高的人,支持她們的人越多,序號就越靠前。
而選手的熱度,也與他們所在的公司直接相關。
選手的公司更好,她們受到更多營銷資源傾斜,專業訓練也更多,個人實力就更強。
整個初舞臺評分,呈現一個十分階級化的殘酷結果——
序號高的人,分組靠前。
大公司的選手熱度高,序號靠前,受到的專業訓練更多,個人評分更高,更容易進a組。
小公司的選手各項數據都與前者有不小差距,只能屈居其后,分布在bc兩組。
而那些素人選手,本來熱度低序號就靠后,如今評分也靠后,就均勻地分布在de兩組中。
這個分組和排名看似簡單。
不了解幕后信息的人,看不出什么所以然來,可若是稍微了解下這些選手的背景,便能知道這分組結果有多么…意味深長。
這個分組按照能力來劃分的,看似很公平。
可是…能力的積累需要資源。
有資源和沒資源的人之間,有著一道望不見底的,如深淵般難以逾越的巨大鴻溝。
有資源的選手,在參與選秀之前可能已經訓練多年,與那些資源薄弱的素人們,基礎就不是一個檔次。
這種對此,就像是每天外教上課的孩子和大山里的孩子比外語口語,要多慘烈有多慘烈。
這套競爭體系背后階級分明,導師卻只能用能力來評判。
他們只能評判選手的能力,無法探究選手能力差異的原因,而且探究了也沒什么意義。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有錢有勢的人評分高,最終出道幾率大。
馮之麥的母親所說分毫不差,那幾個出道位,分明早已經計劃好,就是給前面幾位預留的。
在這種選手配置下,幕后之人都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把這幾位皇族捧上出道位。
參加《極限女團》的選手,大多也知道自己結局,能蹭點流量就蹭點流量,能賺點知名度就賺點知名度,在這種環境下也是無奈之舉。
童司因是個徹頭徹尾的例外,她不參與這套競爭體系,完全處于六道輪回之外。
反正無論在abcde哪個組,都不影響她獲得影響力,她沒必要在這件事上多余內耗。
而且她的評分幾乎是確定的。
童司因今天雖然有杰出表現,全部源自于另辟蹊徑——
在極端的危機狀況下,利用超乎常人的應變能力,放大自己的優勢,才能在舞臺上大放異彩。
但這也只是舞臺效果好而已,她知道自己實力不夠,中肯些評價,就是e級水平。
導師評分只看客觀結果,所以她大概率被分進e組。
無論是對她印象不錯的謝卞晨,還是看她不順眼的另外兩位。
前者對待工作很認真,無論是否私下里賞識她,在比賽評分里也會理智打分,不摻雜個人情感。
而后面那兩位…恨不得讓她立馬滾蛋,怎么可能給她高分。
按照導師評分規則,三位導師去掉最高票e組和最低票e組,她的最終分組…大概率還是e組。
童司因并不介意這個結果,從她角度來看,e組其實更適合。
她的基礎很差,e組上課進度比較慢,會提供更多學習適應時間。
雖然原身學過聲樂也學過舞蹈,但這些技能目前與童司因無關,她腦子里空空,什么技巧都不會,根本施展不出來半分。
想要與原身磨合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必須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她需要慢節奏的課程,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
至于出不出道的,那根本不重要,反正她影響力賺到了,還學了門手藝,里外都不虧。
童司因想通其中關節后,便懶得在此事上多費功夫,迷迷糊糊間又有了些睡意。
她的情緒十分穩定,不會被分組的結果影響,又沒辦法去攢合理努力,坐著耗精力真的浪費時間,不如睡覺。
童司因倒是睡眠質量良好,選手區的眾人卻逐漸坐立不安起來。
隨著公布的名單越來越長,眾人越來越覺得不對,忍不住看向其他選手,人低聲交頭接耳。
不是吧,我沒數錯啊…
你確實沒數錯,我也覺得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