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農歷臘月初五):星期日;晴;風力2級;日出736;1715
這一天也是基本上什么都沒做,就躲在睡覺的屋子里,繼續刷以前的老書。
不過話說回來,周末的時候,又不能出門,現在疫情這么反復無常的,也不敢亂跑,宅在家里,除了吃吃喝喝,似乎也沒什么了!
不同的是,以前基本是我管,這兩天因為大姨媽的原因,大家協抓共管。
(*^▽^*)
晚上又吃餃子了。
這是姥爺的最愛。北方人,尤其是老一輩的北方人,可能大部分都喜歡吃餃子
年輕人就不知道了!
反正孩子姥爺確實喜歡吃,覺得既省事又美味,還實惠。有素有葷,一鍋出,挺正經的飯食。以前不是逢年過節還吃不上呢!這是姥爺說的。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小時候,等閑其實也是不會時常吃餃子的。說來說去,還是一個字:窮。畢竟農村養豬只有年底才會殺,平時吃的肉也就年豬儲存的臘肉,臘肉吃完之后也會上街趕集去割新鮮肉回來,但這種機會一般比較少,通常都是來客了,或者農忙的時候不能虧了身子才會,平時比如說農閑,沒有誰家那么手撒的。畢竟大部分人那時候才剛脫離溫飽線沒多久。
老家包餃子的方式和北方這邊也大不一樣,北方京城這邊是半月形狀,老家農村那邊更像是江南那邊包餛飩,面片切成梯形(江南似乎是四方形),但是餡兒當然是大多了!不像江南那邊比如蘇州的肉餛飩,肉餡兒只有小小一塊,大約比成人大拇指甲蓋兒大不了多少,這是比較良心的店家,要是稍微不那么厚道一點的,餡兒比這還小!這是我的親身體驗。
小時候包的餃子,都是把面團搟成一大塊面片,用廚刀切成巴掌大的梯形,然后包成有點像元寶形狀,還有一個燕翅,看起來挺漂亮的!后來才慢慢地變成了現在這樣的,像北方人包的餃子。不過還是有人喜歡包成原來的元寶狀。
要我說,我也喜歡這種的,可惜的是,我自己不會搟那么大的面片。搟到像農村案板那么大、薄厚均勻的面片,也是需要技術的!甚至沒有些積年的功夫,想搟的薄厚均勻,基本上是不可能!
說起來挺簡單的,就是和面、搟面,一共四個字,但要動起手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我沒出來打工之前,也是在家里搟過的,那會兒年紀還少,技術不行,總是搟的厚薄不均,甚至有時候還會把某塊地方搟破!出來打工之后,自己也是搟過的,面積就小多了!常常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那么大,因為經常不動手的原因,還不如少年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