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天人感應
古人相信,天與人是存在某種聯系的。
人的作為,能夠直接影響到天氣的各種變化。
所謂: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
孔子曰:邦大旱,無毋乃失諸刑與德乎。
董仲舒更是吸收了諸家之,直接提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這就是為何朱元璋帶領眾人,于山川祭壇祭天的理論基礎之一。
因為他是天子,昊天之子。
如今久旱不已,定然是昊天對天子不滿。
不管老朱信不信,大家都信這一套,他不信也得這么干。
如今朱樉用增雨彈的手段弄來了一場雨,若是讓那些大儒知曉。
少不得又要惹出一場紛爭。
增雨之事,深究起來,將會動搖他們的統治理論基礎。
斷人財路,甚于殺人父母。
更何況朱樉這樣直接斷了他們規勸君王理論基礎的事情。
對于大儒們來說,其實堪比撅人祖墳。
尤其是朱樉藩王的身份,肯定會讓文官們做出來一番文章。
說不定,什么密謀叛逆大逆不道的罪名,都能夠被羅織出來。
卑職出身自平陽杜氏。
杜仲依然低著頭回話。
田間地頭的雨越下越大,工匠們已經在收拾東西準備返程。
士卒們則是用力將原先飛在天空之中的熱氣球拽下來。
朱樉全身被雨淋透,反而是冷靜許多。
多謝相勸,不過我自有打算,就不勞煩杜兄了。
龍驤衛全部都是老朱的心腹,朱樉不覺得自己能夠收服這群人。
杜仲可能是看在自己求來了這場雨,動了惻隱之心,才來勸說一說。
不過若是以為自己有什么王霸之氣,對方要納頭來拜。
那純粹想多了。
雨越下越大,不大會便如瓢潑一般,和著風打在身上。
虎子拿出一把大油紙傘給朱樉遮雨。
虎子,給龍驤衛的兄弟們也發兩身蓑衣。
朱樉眼見著杜仲被風吹雨打,扭頭對虎子說道。
出門求雨,自然會攜帶不少的雨具。
工匠們和士卒們都有一身蓑衣、斗笠擋雨。
而龍驤衛這些人,顯然是沒想到這時候會下雨。
竟都沒帶一身雨具。
其實也難怪,畢竟出發的時候還是大晴天。
杜仲抱拳拜道:多謝秦王殿下賞賜!
朱樉搖搖頭:幾身遮身的蓑衣罷了,算不得什么賞賜。
一行人收拾東西,杜仲也不再多說什么,只是在一邊看著。
大雨傾盆,眾人行動起來頗多不便,尤其是熱氣球。
牛皮雖然防水,但是風勢漸漸大了,想要拆解沒那么容易。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眾人這才將東西都捆好裝上馬車。
剛剛走出不到五里地,就遇到大批大批的軍士。
龍驤衛的人混雜著飛熊衛的人,足有數百人。
浩浩蕩蕩,將道路都阻塞了。
冒著大雨,前來迎接朱樉。
龍驤衛指揮使傅常!